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社会与环境论文--环境与发展论文

海滨湿地旅游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--以江苏盐城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标、方法与框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标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框架第11-12页
第二章 旅游生态足迹基本理论研究第12-24页
    2.1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概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态足迹产生的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态足迹模型解析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2.2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态足迹模型发展展望第16页
    2.3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研究概述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旅游生态足迹产生的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解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计算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第19-20页
    2.4 旅游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国外研究进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国内研究进展第20-24页
第三章 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第24-32页
    3.1 优势分析(S)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资源优势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区位交通优势第26-27页
    3.2 劣势分析(W)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础设施薄弱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旅游项目单一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知名度不高第28页
    3.3 机遇分析(O)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利好的政策机遇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显著的经济和市场机遇第28-30页
    3.4 威胁分析(T)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威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开发与保护间矛盾的威胁第30-32页
第四章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与评价第32-43页
    4.1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与评价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盐城海滨湿地游客旅游交通方式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计算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4.2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计算与评价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础数据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计算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4.3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计算与评价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餐饮生态足迹计算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4.4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购物生态足迹计算与评价第38-39页
    4.5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观光娱乐生态足迹计算第39页
    4.6 盐城海滨湿地旅游生态足迹综合评价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汇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旅游生态足迹评价第40-42页
    4.7 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物承载力比较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旅游生物承载力计算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物承载力比较第42-43页
第五章 基于TEF的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第43-49页
    5.1 做好旅游区规划,确保可持续发展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明确区域,分区管理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合理规划,绿色出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加强监管,实施生态补偿第45-46页
    5.2 优化旅游区服务,增加知名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调整结构,绿色餐饮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特色突出,开发精品第47页
    5.3 完善开发机制,提升区域竞争力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培育生态居民,鼓励社区参与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增进区域协作,促进共同发展第48-49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4页
致谢第54-57页
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农业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研究
下一篇:卢卡奇关于马克思本体论基本原则的思想评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