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回购、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:源自案例研究的证据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| 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| 第16-25页 |
| 2.1 股票回购有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| 2.1.1 股票回购 | 第16页 |
| 2.1.2 真回购和假回购 | 第16-17页 |
| 2.2 文献综述 | 第17-25页 |
| 2.2.1 股票回购动机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
| 2.2.2 股票回购市场反应文献综述 | 第19-21页 |
| 2.2.3 股票回购财务效应文献综述 | 第21-22页 |
| 2.2.4 股票回购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| 第22-23页 |
| 2.2.5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3-25页 |
| 3 股票回购、盈余管理、市场反应理论分析 | 第25-30页 |
| 3.1 基础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3.1.1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5页 |
| 3.1.2 信号传递假说 | 第25-26页 |
| 3.1.3 财务灵活假说 | 第26页 |
| 3.1.4 财富转移假说 | 第26页 |
| 3.2 理论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3.2.1 股票回购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3.2.2 股票回购与市场反应理论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4 假回购案例分析——以通宝能源为例 | 第30-41页 |
| 4.1 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简介 | 第30页 |
| 4.1.1 公司简介 | 第30页 |
| 4.1.2 回购过程及结果 | 第30页 |
| 4.2 "假回购"的界定原因 | 第30-31页 |
| 4.2.1 现金流量不足 | 第30-31页 |
| 4.2.2 审批程序拖延时间 | 第31页 |
| 4.3 "假回购"与盈余管理 | 第31-38页 |
| 4.3.1 应计盈余管理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4.3.2 真实盈余管理分析 | 第33-38页 |
| 4.4 假回购市场反应 | 第38-41页 |
| 4.4.1 假回购短期市场反应 | 第38-39页 |
| 4.4.2 假回购长期市场反应 | 第39-41页 |
| 5 真回购案例分析——以伊利集团为例 | 第41-54页 |
| 5.1 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简介 | 第41-42页 |
| 5.1.1 公司简介 | 第41页 |
| 5.1.2 公司股票回购过程 | 第41页 |
| 5.1.3 公司经营状况 | 第41-42页 |
| 5.2 "真回购"盈余管理分析 | 第42-49页 |
| 5.2.1 应计盈余管理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5.2.2 真实盈余管理分析 | 第44-49页 |
| 5.3 市场反应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5.3.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5.3.2 长期市场反应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5.4 伊利股票回购动因分析 | 第51-54页 |
| 5.4.1 "表面"动因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5.4.2 "隐藏"动因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6 研究建议 | 第54-56页 |
| 6.1 完善我国股票回购相关法律法规 | 第54页 |
| 6.2 完善股票回购信息披露制度 | 第54页 |
| 6.3 合理运用并控制盈余管理行为 | 第54-56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