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剧理论视域下师生交往研究--基于J省S小学的田野调查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8页 |
一、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| 第8-9页 |
(一)实习的启示 | 第8页 |
(二)研究的反思 | 第8-9页 |
(三)指向的问题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| 第9-10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(二)研究价值 | 第9-10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(一)师生交往的学理探讨 | 第10-11页 |
(二)师生交往的现状分析 | 第11-13页 |
(三)各学科视角下师生交往研究 | 第13-15页 |
(四)小结 | 第15页 |
四、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一)戏剧理论 | 第15-16页 |
(二)师生交往 | 第16-17页 |
五、研究设计 | 第17-18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(二)研究步骤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:J省S小的生态环境 | 第18-20页 |
一、地理位置 | 第18页 |
二、基本概况 | 第18-19页 |
三、学校师生情况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师生交往的戏剧表演前后台 | 第20-35页 |
一、师生交往的前台 | 第20-25页 |
(一)公共表演舞台与有形前台 | 第20-21页 |
(二)学校私人空间与无形前台 | 第21-25页 |
二、师生交往的后台 | 第25-35页 |
(一)后台的规则 | 第25-28页 |
(二)成为休息之所的后台 | 第28-30页 |
(三)成为学习场所的后台 | 第30-32页 |
(四)成为处理纠纷的前台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师生交往的戏剧表演角色与表演剧本 | 第35-63页 |
一、师生交往中的校方角色分析 | 第35-38页 |
(一)剧班 | 第35-37页 |
(二)“探子” | 第37-38页 |
二、师生交往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| 第38-49页 |
(一)我是一名老师 | 第38-42页 |
(二)我是一名“法官” | 第42-46页 |
(三)我是一名听众 | 第46-47页 |
(四)我是一名“托儿” | 第47-49页 |
三、师生交往中的学生角色分析 | 第49-54页 |
(一)身为观众的学生 | 第49-51页 |
(二)身为“托儿”的学生 | 第51-54页 |
四、师生交往中的家长角色分析 | 第54-56页 |
五、师生交往的戏剧表演剧本 | 第56-63页 |
(一)教材 | 第56-57页 |
(二)教材与课堂 | 第57-63页 |
第四章 师生交往情境定义的维持策略 | 第63-75页 |
一、课堂中师生交往的情境定义的维持策略 | 第63-70页 |
(一)创建仪式感 | 第63-64页 |
(二)使用精确标准的语言 | 第64-65页 |
(三)妙用举手规则 | 第65-66页 |
(四)运用适当的沉默 | 第66-67页 |
(五)巧用惩罚与奖励 | 第67-68页 |
(六)“秘密”地编排座位 | 第68-70页 |
二、管理中师生交往的情境定义的维持策略 | 第70-75页 |
(一)有章可依,执行必严 | 第70-72页 |
(二)我听,你请说 | 第72-73页 |
(三)好朋友的友谊 | 第73-75页 |
第五章 师生交往现存困境与应对措施 | 第75-83页 |
一、师生交往现存困境梳理 | 第75-79页 |
(一)教师无法承受的角色之重 | 第75-76页 |
(二)师生交往被权力割扯 | 第76-77页 |
(三)师生交往中自我的流失 | 第77-79页 |
二、师生交往困境的应对措施 | 第79-83页 |
(一)利用“以老带新”完善学校系统内的职业分工 | 第79-80页 |
(二)融合“家校”力量建立师生交往监督机制 | 第80-81页 |
(三)组建“多类型社团”营造多元校园文化 | 第81-83页 |
结语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附录 | 第87-96页 |
后记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