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1页 |
1.1 玉米灰斑病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1.1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| 第10页 |
1.1.2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菌 | 第10-11页 |
1.1.3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病害防治措施 | 第11页 |
1.1.4 玉米灰斑病的接种与评价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1.5 玉米灰斑病的抗性种质鉴定 | 第12-13页 |
1.1.6 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| 第13页 |
1.2 QTL元分析与基因定位 | 第13-14页 |
1.2.1 QTL元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2.2 QTL元分析的应用 | 第14页 |
1.3 分离体混合分析与基因定位 | 第14-20页 |
1.3.1 分离体混合分析法的发展 | 第14-16页 |
1.3.2 分离体混合分析的影响因素 | 第16-17页 |
1.3.3 分离体混合分析法的优越性 | 第17-18页 |
1.3.4 分离体混合分析法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4 论文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玉米灰斑病抗性的QTL元分析 | 第21-3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1.1 抗玉米灰斑病QTL的收集 | 第21页 |
2.1.2 抗玉米灰斑病QTL的整合 | 第21页 |
2.1.3 抗玉米灰斑病相关QTL元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1.4“一致性”抗病QTL区间的候选基因发掘 | 第22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8页 |
2.2.1 抗玉米灰斑病QTL信息收集和整理 | 第22-25页 |
2.2.2 抗玉米灰斑病QTL整合图谱构建 | 第25页 |
2.2.3 抗玉米灰斑病相关QTL元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2.4“一致性”抗病QTL区间的候选基因发掘 | 第27-28页 |
2.3 讨论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玉米灰斑病抗性的混池测序分析 | 第30-40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30页 |
3.1.2 病原菌接种 | 第30页 |
3.1.3 性状调查 | 第30页 |
3.1.4 混池测序 | 第30-32页 |
3.1.5 数据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2.1 表型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2 混池测序数据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3.3.1 玉米灰斑病的表型鉴定 | 第38页 |
3.3.2 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的鉴定与评价 | 第38-39页 |
3.3.3 混池测序分析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8页 |
附录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