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害论文--侵(传)染性病害论文

玉米灰斑病抗性的QTL元分析和混池测序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英文缩略表第9-10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21页
    1.1 玉米灰斑病概述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菌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规律与病害防治措施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玉米灰斑病的接种与评价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玉米灰斑病的抗性种质鉴定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6 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第13页
    1.2 QTL元分析与基因定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QTL元分析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QTL元分析的应用第14页
    1.3 分离体混合分析与基因定位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分离体混合分析法的发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分离体混合分析的影响因素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分离体混合分析法的优越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分离体混合分析法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18-20页
    1.4 论文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意义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第二章 玉米灰斑病抗性的QTL元分析第21-30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抗玉米灰斑病QTL的收集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抗玉米灰斑病QTL的整合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抗玉米灰斑病相关QTL元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“一致性”抗病QTL区间的候选基因发掘第22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抗玉米灰斑病QTL信息收集和整理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抗玉米灰斑病QTL整合图谱构建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抗玉米灰斑病相关QTL元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“一致性”抗病QTL区间的候选基因发掘第27-28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28-30页
第三章 玉米灰斑病抗性的混池测序分析第30-40页
    3.1 材料与方法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材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病原菌接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性状调查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混池测序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数据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表型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混池测序数据分析第34-38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玉米灰斑病的表型鉴定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的鉴定与评价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混池测序分析第39-40页
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40-41页
参考文献第41-48页
附录第48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作者简历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离子辅助热蒸发镀防护铝膜层制备及在电偶腐蚀中的应用
下一篇:抗SmD1抗体与抗CAF-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