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联组合基础隔震反应分析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引言 | 第9-10页 |
·扭转震害 | 第10-11页 |
·结构扭转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·传统抗震结构的扭转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基础隔震结构的扭转分析 | 第12-15页 |
·并联隔震体系简介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6-17页 |
2 隔震体系概述 | 第17-25页 |
·隔震系统组成 | 第17页 |
·隔震基本原理 | 第17-18页 |
·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的比较 | 第18-19页 |
·隔震装置的基本特性 | 第19-20页 |
·隔震技术的分类与隔震装置的比较 | 第20-25页 |
·隔震技术的分类 | 第20-23页 |
·隔震装置的比较 | 第23-25页 |
3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| 第25-43页 |
·多质点层间剪切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 | 第25-30页 |
·多质点层间剪切动力分析模型 | 第25-26页 |
·动力方程中刚度矩阵、质量矩阵、阻尼矩阵的确定 | 第26-28页 |
·多质点层间剪切模型动力反应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多质点平-扭耦联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平-扭耦联体系分析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平-扭耦联体系振动方程 | 第31-33页 |
·多质点并联隔震体系的理论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多质点并联隔震体系分析模型 | 第33页 |
·多质点并联隔震体系振动方程 | 第33-34页 |
·SAP2000 三维空间模型的动力分析 | 第34-41页 |
·隔震支座的模拟 | 第34-38页 |
·快速非线性模态时程分析方法(FNA) | 第38-40页 |
·FNA 法总结与应用 | 第40-41页 |
·地震波的选取 | 第41-43页 |
·选取地震波的重要性 | 第41页 |
·地震波的选取 | 第41页 |
·地震波的调整 | 第41-43页 |
4 组合基础隔震性能分析 | 第43-65页 |
·在SAP2000 中隔震支座参数的设置 | 第43-45页 |
·铅芯橡胶支座参数设置 | 第43页 |
·摩擦滑板支座参数设置 | 第43-45页 |
·模型的建立与地震波输入 | 第45-48页 |
·模型概况 | 第45-46页 |
·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| 第46-48页 |
·计算结果 | 第48-65页 |
·结构动力特性 | 第48-49页 |
·结构层间剪力 | 第49-52页 |
·结构层间位移 | 第52-55页 |
·结构绝对加速度的比较 | 第55-58页 |
·隔震结构的能量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分析结论 | 第62-65页 |
5 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| 第65-89页 |
·引言 | 第65页 |
·组合隔震与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 | 第65-68页 |
·模型概况 | 第65-66页 |
·隔震效果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| 第68-89页 |
·结构绝对加速度 | 第69-72页 |
·隔震层位移 | 第72-75页 |
·层间扭矩峰值 | 第75-80页 |
·扭转变形比 | 第80-83页 |
·隔震结构的能量分析 | 第83-88页 |
·分析小结 | 第88-8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·本文研究成果 | 第89页 |
·展望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7页 |
附录 | 第97-98页 |
A 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指标 | 第97-98页 |
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