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4页 |
1.1 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1.1.1 选题目的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问题的提起:《非诚勿扰》商标侵权案 | 第14-17页 |
2.1 案情简介及判决结果 | 第14-15页 |
2.1.1 案情简介 | 第14页 |
2.1.2 判决结果 | 第14-15页 |
2.2 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 | 第15-17页 |
2.2.1 江苏卫视《非诚勿扰》节目是否属于婚恋交友节目 | 第15页 |
2.2.2 江苏卫视是否构成反向混淆 | 第15页 |
2.2.3 江苏卫视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| 第15-17页 |
3 问题的本质:商标反向混淆及其认定 | 第17-25页 |
3.1 商标反向混淆基本理论 | 第17-20页 |
3.1.1 反向混淆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3.1.2 反向混淆的后果 | 第18页 |
3.1.3 反向混淆的适用条件 | 第18-20页 |
3.2 江苏卫视是否构成反向混淆的法律分析 | 第20-23页 |
3.2.1 赞成构成反向混淆的观点 | 第20-21页 |
3.2.2 反对构成反向混淆的观点 | 第21-23页 |
3.2.3 本文的观点 | 第23页 |
3.3 江苏卫视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分析 | 第23-25页 |
3.3.1 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 | 第23-24页 |
3.3.2 江苏卫视不构成商标侵权 | 第24-25页 |
4 案件的启示:商标反向混淆的法律规制 | 第25-37页 |
4.1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现状 | 第25-27页 |
4.1.1 立法现状 | 第25-26页 |
4.1.2 司法现状 | 第26-27页 |
4.2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| 第27-29页 |
4.2.1 商标反向混淆的法律依据存在空缺 | 第27-28页 |
4.2.2 商标反向混淆的认定存在较大分歧 | 第28页 |
4.2.3 商标反向混淆的救济方法亟待完善 | 第28-29页 |
4.3 商标反向混淆立法建议 | 第29-37页 |
4.3.1 立法中引入反向混淆理论 | 第29-30页 |
4.3.2《商标法》明确反向混淆侵权 | 第30页 |
4.3.3 规范反向混淆的认定标准 | 第30-34页 |
4.3.4 建立科学高效的反向混淆纠纷解决机制 | 第34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后记 | 第40-4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