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压力加工论文--轧制论文--轧制自动化论文

新一代热连轧机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板形控制

致谢第4-5页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引言第12-14页
2 文献综述第14-39页
    2.1 课题意义及问题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课题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板形控制问题第15-18页
    2.2 新一代热连轧机自由规程轧制机型与板形控制进展第1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新一代高技术轧机机型的发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辊形技术的发展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板形控制模型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自由规程轧制板形控制新技术第29-35页
    2.3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课题背景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研究内容第37-39页
3 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过程板形控制特性研究第39-76页
    3.1 电工钢热轧基础模型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电工钢本构关系模型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工作辊磨损模型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工作辊热辊形模型第48-50页
    3.2 电工钢轧制过程辊件一体化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电工钢辊件一体化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54-56页
    3.3 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不均匀变形凸度控制特性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机架位置对凸度控制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带钢宽度对凸度控制的影响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轧制温度对凸度控制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横向温度差对凸度控制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压下量对凸度控制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入口形状对凸度控制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3.4 完整服役周期不均匀磨损控制特性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宽度统计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完整服役期工作辊磨损特性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工作辊磨损对带钢板形控制的影响第67-69页
    3.5 多种技术手段的板形控制特性第69-7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4 电工钢自由规程轧制ASR轧机机型与板形控制第76-100页
    4.1 适应全宽度的ASR工作辊辊形与窜辊策略设计第76-84页
    4.2 ASR弯辊力数学模型第84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弯辊力对板形的影响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带钢宽度对板形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轧制力对板形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轧辊直径对板形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窜辊量对板形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ASR弯辊力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第90-93页
    4.3 ASR及其弯辊策略实验验证第93-94页
    4.4 新一代热连轧机机型与电工钢板形控制性能比较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新一代热连轧机机型与板形控制原理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凸度控制性能比较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边降控制性能比较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磨损控制性能比较第97-9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5 考虑轧制润滑工艺的ASR轧机板形控制研究第100-114页
    5.1 润滑对轧制力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5.2 润滑对带钢表面形貌的影响第101-102页
    5.3 轧制润滑工艺对工作辊磨损的影响规律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润滑状态对工作辊磨损影响分析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考虑润滑作用的工作辊磨损预测模型第104-107页
    5.4 轧制润滑工艺对带钢板形的影响规律第107-110页
    5.5 考虑轧制润滑工艺的ASR辊形设计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考虑润滑的ASR工作辊辊形的研究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新辊形的板形控制性能验证第111-112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2-114页
6 新一代热连轧机多种手段集成的电工钢板形控制研究第114-130页
    6.1 新一代热连轧机多种板形控制方法或装置第114-115页
    6.2 多种板形控制方法集成路线第115-117页
    6.3 多种板形控制手段的具体实施方案第117-121页
    6.4 多种手段板形控制性能的评价第121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轧制周期内轧制的带钢卷数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辊缝横向刚度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弯辊力影响系数分析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辊间接触压力分析第125-126页
    6.5 多种板形控制手段集成板形控制现场试验验证第126-129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29-130页
7 结论第130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3页
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43-147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7页

论文共1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材料构件在气动噪声环境下的声载荷场分析方法研究
下一篇:21-4N空心气门楔横轧成形与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