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文学理论论文--文艺美学论文

中国古典美学“化”范畴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缘起与研究对象第9-11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第11-16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6-18页
第一章 “化”:核心范畴的理据第18-39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化”范畴的生成及演变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范畴内涵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审美特征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”之虚幻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”之美感性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“不知何为物何为我”之超越性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审美境界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器之所存”立之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体气高妙”重之气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“任性率心”谓之神第27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化”范畴产生的原因分析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哲学渊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周易之言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先秦之思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理学之道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审美心理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气化观的审美哲学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“心斋”、“坐忘”的审美心理第32-33页
    第三节 “化”与相关美学范畴的通贯性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天道:阴阳、变化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道:心性、中和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道:伦理、教化第37-39页
第二章 古典美学“化”范畴与儒道禅三家的互动性第39-45页
    第一节 儒家美学——教化第39-41页
    第二节 道家美学——化生第41-43页
    第三节 禅家美学——隐化第43-45页
第三章 古典美学范畴“化”与艺术门类审美风格的参渗性第45-58页
    第一节 绘画理论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——唐·张璪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——清·石涛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一知其法,即功于化——清·石涛第49-50页
    第二节 书法理论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物类其形,得造化之理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计白当黑,奇趣乃化生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墨化氤氲,浓淡总适宜第53-54页
    第三节 文学诗词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逼夺化工,神化所至——胡应麟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以物观物,以我观物——王国维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笔补造化天无功——钱钟书第56-58页
第四章 “化”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的影响及现代意义第58-66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化”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历史影响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与“化”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诗性抒情的美学理想与“化”第59-61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化”范畴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深层延展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当代美学的复古传统与“化”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当代美学的界限主义与“化”第62-63页
    第三节 “化”范畴的理论价值与理论启示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——立本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与西方美学理论的共融性——多元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超越时代,与未来的对话——突破第65-66页
结语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2页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72-73页
后记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平均血小板体积、大血小板比率及中性粒细胞/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研究
下一篇:慢性高原病大鼠模型HIF-2α及sTfR表达水平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