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海洋学论文--海洋基础科学论文--海洋地质学论文--海洋地球化学论文

不同典型体系中陆源有机质的分布及影响因素

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主要缩略语第13-14页
目录第14-17页
图目录第17-21页
表目录第21-22页
第一章 绪论第22-39页
    1.1 陆源有机碳对碳循环研究的意义第22-26页
    1.2 陆源有机碳的研究方法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有机物的整体性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类脂类生物标志物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木质素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生物标志物的单分子体同位素特征第31-33页
    1.3 不同典型体系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碳研究的关键问题第33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区域有机碳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红河系统有机碳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长江-东海体系陆源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和现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渤海海峡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和现状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北极地区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和现状第36-37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本文的研究目标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7-39页
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实验方法第39-55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域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红河水下三角洲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长江以及东海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黄河及渤海海峡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北极地区第44-46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品采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粒度分析(grain size)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有机碳含量(OC%)、总氮含量(TN%)和有机碳同位素(δ~(13)C,△~(14)C)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木质素(lignin phenols)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甘油双烷基四醚(GDGTs)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数据处理方法第53-55页
第三章 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分布与来源分析第55-7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5页
    3.2 采样与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56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粒度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整体指标(OC%、TN%、C/N和δ~(13)C)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木质素第61-65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65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粒度对有机质含量的控制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碳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与其它大河控制区域的对比第72-7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第四章 长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、组成和来源第74-11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4-75页
    4.2 整体指标与木质素第7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结果第78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讨论第88-97页
    4.3 GDGTs第9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GDGTs结果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GDGTs讨论第102-11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11-113页
第五章 东海大陆架陆源有机碳剖面与长江流域内近800年以来气候变化和人文活动的联系第113-12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13页
    5.2 采样与方法第113-114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P4柱的沉积速率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整体指标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木质素第116-119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119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P4柱稳定的沉积环境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埋藏在P4柱中陆源有机质来源分析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P4柱中的陆源有机物与长江流域内气候变化、人文活动的联系第125-127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27-129页
第六章 渤海海峡T4柱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其与黄河流域变化的联系第129-14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29页
    6.2 采样与方法第129-130页
    6.3 结果第130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T4柱样的~(210)Pb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T4柱样中的粒度分布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T4柱样中的OC%和δ~(13)C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T4柱样中的木质素第133-136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136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T4柱年代模型的建立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T4柱中有机物的来源第138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T4柱中有机物的变化第141-144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44-145页
第七章 北极“黄河站”和格陵兰岛以西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碳组成、来源的初步分析第145-163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45-146页
    7.2 采样与方法第146-147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47-16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黄河站周围样品第147-15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格陵兰岛样品(GA306-4)第154-161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61-163页
第八章 总结第163-170页
    8.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3-165页
    8.2 与前人研究的整合第165-168页
    8.3 论文的特点与创新点第168页
    8.4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68-169页
    8.5 结语第169-170页
参考文献第170-183页
附录第183-185页
致谢第185-186页

论文共1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多组分掺杂的柔性低电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存储器的研究
下一篇:半花菁类近红外有机荧光染料的设计、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