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软件论文--程序设计、软件工程论文--软件工程论文

税企互联的智能化纳税申报系统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理论意义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实践价值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简评第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框架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及创新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17-18页
2 相关基础理论第18-21页
    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念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纳税申报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第18-19页
    2.2 税收遵从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税收遵从概念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我国大中型企业税收遵从度第19页
    2.3 纳税人服务理论第19-21页
3 现行纳税申报模式分析第21-34页
    3.1 现行纳税申报模式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现行纳税申报方式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现行纳税申报流程第22-23页
    3.2 现行信息系统的应用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税务稽查电子查账系统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ERP系统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金税三期申报系统第28-29页
    3.3 现行纳税申报模式存在的问题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成本高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税源管控力度不足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深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企业纳税申报工作量大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企业纳税信用度降低第31-32页
    3.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纳税人服务理念不足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申报环节相互间的关联度低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税务稽查环节存在滞后性第33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3-34页
4 税企互联的智能化纳税申报系统设计第34-44页
    4.1 系统的目标分析第34页
    4.2 系统的需求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4.3 关键技术在智能化纳税申报系统中的应用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据采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数据挖掘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接口设计第37页
    4.4 系统的企业端功能模块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纳税预申报表自动生成与管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企业自核模块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税务风险预警模块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辅助模块第39-40页
    4.5 系统的税务部门端功能模块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税务检查模块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自动缴税模块第41页
    4.6 系统的流程设计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企业端的流程设计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税务部门端的流程设计第42-44页
5 系统的评价与实施第44-49页
    5.1 系统效果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提高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降低企业的纳税申报成本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方便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加深了纳税申报工作的信息化应用程度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开拓税企互联的智能化征管服务新局面第45页
    5.2 系统的实现障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多样性的困惑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企业对内部数据的开放限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系统环境本身存在不稳定性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工作人员观念与能力的局限性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新型信息化科技犯罪可能滋生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系统首次推广成本过高第46页
    5.3 保障措施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法律保障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制度机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人才机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风险防控机制第47-49页
6 结论与建议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2页
致谢第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40kVA辅助电源平台高阻抗变压器的设计与仿真
下一篇:山区特殊地段钢制管道保护材料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