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现实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3 项目背景 | 第14页 |
1.2 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1.2.1 移动社交应用用户黏度的提出 | 第14-15页 |
1.2.2 心流理论方向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9-31页 |
2.1 移动社交应用研究 | 第19-22页 |
2.1.1 移动社交应用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1.2 移动社交应用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1.3 移动社交应用的功能及未来趋势 | 第21-22页 |
2.2 用户黏度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2.1 用户黏度的相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2.2 移动应用用户黏度测量体系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3 心流理论研究 | 第24-29页 |
2.3.1 心流的定义 | 第24-25页 |
2.3.2 心流渠道模型的演变 | 第25-27页 |
2.3.3 心流理论的特征 | 第27-29页 |
2.3.4 心流在网络互动中的应用历程 | 第29页 |
2.4 移动社交应用中心流与用户黏度的研究思路 | 第29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移动社交应用心流体验分析 | 第31-42页 |
3.1 心流基本模型的代入 | 第31-34页 |
3.1.1 基于条件因素的心流PAT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1.2 移动应用心流PAT衍生模型构建 | 第32页 |
3.1.3 移动应用心流因果关系模型构建 | 第32-34页 |
3.2 移动社交应用中用户行为与需求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2.1 用户的移动社交动机 | 第34-37页 |
3.2.2 用户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2.3 移动社交应用中用户需求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 移动社交应用体验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 移动社交应用中心流体验要素总结 | 第40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用户黏度的关系模型构建与策略分析 | 第42-53页 |
4.1 移动社交应用中持续心流模型构建 | 第42-43页 |
4.2 移动社交应用中任务与用户黏度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4.3 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社交应用用户黏度关系模型构建 | 第44-45页 |
4.4 提升移动社交应用用户黏度的心流设计策略 | 第45-52页 |
4.4.1 游戏化任务概念的提出 | 第45-48页 |
4.4.2 提供明确性的指示目标 | 第48-49页 |
4.4.3 给予即时性的操作反馈 | 第49-51页 |
4.4.4 确保渐进式的互动挑战 | 第51-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移动社交应用设计实践 | 第53-75页 |
5.1 项目背景 | 第53页 |
5.2 前期调研 | 第53-60页 |
5.2.1 竞品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2.2 用户研究 | 第55-58页 |
5.2.3 需求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3 用户黏度提升方法策略导入 | 第60-62页 |
5.3.1 基于提升用户黏度的设计定位 | 第60-61页 |
5.3.2 提升用户黏度的设计功能点提取 | 第61-62页 |
5.4 功能模块分析及信息架构 | 第62-63页 |
5.5 主要功能模块流程图及原型 | 第63-68页 |
5.6 视觉设计 | 第68-7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附录一 移动社交应用使用动机访谈脚本 | 第80-81页 |
附录二 移动社交应用用户行为需求与心理调查问卷 | 第81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| 第87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