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重载铁路开行及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内外重载铁路开行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外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目标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重载铁路运输基础理论分析 | 第18-25页 |
2.1 重载铁路运输概念 | 第18页 |
2.2 重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其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2.1 全封闭式重载铁路 | 第18-19页 |
2.2.2 全开放式重载铁路 | 第19页 |
2.2.3 半开放式重载铁路 | 第19-20页 |
2.3 重载列车组织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| 第20-21页 |
2.3.1 单元式重载列车 | 第20-21页 |
2.3.2 组合式重载列车 | 第21页 |
2.3.3 整列式重载列车 | 第21页 |
2.4 朔黄线重载铁路运输组织特点 | 第21-24页 |
2.4.1 朔黄铁路线路技术特点 | 第22页 |
2.4.2 运输方案 | 第22-24页 |
2.4.3 机车车辆运用组织 | 第24页 |
2.4.4 天窗开行计划 | 第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重载铁路技术站特殊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| 第25-33页 |
3.1 肃宁北重载铁路技术站站型特点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1.1 车站概况 | 第25页 |
3.1.2 车站站型特点 | 第25-26页 |
3.2 列车在站作业特点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.1 列车到达 | 第26-27页 |
3.2.3 列车分解 | 第27页 |
3.2.4 列车出发 | 第27页 |
3.3 重载车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4 铁路技术站能力查定概述 | 第29-31页 |
3.4.1 技术站能力概述 | 第29页 |
3.4.2 查定车站能力的目的和依据 | 第29-30页 |
3.4.3 技术站能力查定步骤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重载铁路技术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改进研究 | 第33-55页 |
4.1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| 第33-35页 |
4.1.1 现有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| 第33-34页 |
4.1.2 现有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局限性 | 第34-35页 |
4.2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 | 第35-42页 |
4.2.1 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确定 | 第35页 |
4.2.2 列车特殊占用时间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3 列车占用时间分布规律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2.4 列车作业占用时间的Bootstrap区间估计法 | 第39-42页 |
4.3 到发线空费系数的概念及确定 | 第42-52页 |
4.3.1 到发线空费系数的概念 | 第42页 |
4.3.2 到发线空费系数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4.3.3 基于灰色多属性决策的空费系数确定方法 | 第43-52页 |
4.4 额外能力问题 | 第52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案例分析 | 第55-61页 |
5.1 概述 | 第55页 |
5.2 列车作业时间标准计算 | 第55-56页 |
5.3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| 第56-58页 |
5.4 额外能力的计算 | 第58-6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