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路基、路面工程论文--路面工程论文--路面:按使用材料分论文--沥青路面论文

基于界面接触特性的多尺度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-1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胎/路界面的抗滑接触机理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抗滑沥青路表面构造评价方法研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于数字图像的混合料内部特性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第26-29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二章 轮胎与路面之间接触界面的抗滑机理第31-54页
    2.1 固体摩擦定律第31页
    2.2 粗糙表面接触原理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粗糙表面接触的简单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粗糙表面接触的统计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接触表面的弹性接触状态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接触表面的塑性接触状态第37-38页
    2.3 胎/路接触界面的摩擦机理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作用机理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轮胎与干/湿状态路面的接触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2.4 胎/路接触界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3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轮胎因素对抗滑性能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路面构造对抗滑性能的影响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干湿状况对抗滑性能的影响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车辆荷载对抗滑性能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环境因素对抗滑性能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三章 沥青路面表面粗糙度的评价方法研究第54-83页
    3.1 原材料及试验流程设计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原材料设计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流程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8页
    3.2 基于数字图像的路表面构造研究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路表面纹理构造图像采集及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灰度图像与铺砂法构造深度相关性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3.3 基于激光纹理仪的路面表面构造研究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试验装置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测量方案及数据处理第66-71页
    3.4 基于多尺度的路面构造评价方法第7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沥青路面轮廓峰顶夹角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路面构造宏观轮廓评价指标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路面微观构造的分形特性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基于分形的路面表面粗糙度评价指标第77-8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82-83页
第四章 基于压力胶片技术的界面压力分布方法研究第83-92页
    4.1 轮胎/路面界面压力分布测量方法第84页
    4.2 Prescale压力胶片测量系统介绍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Prescale压力胶片简介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误差分析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压力胶片量程的选择第85-86页
    4.3 压力胶片测量界面压力分布试验方法研究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轮胎/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特征参数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试验设备与仪器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试验条件与步骤第89-90页
    4.4 试验方案设计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试验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工况选择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方案设计第9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91-92页
第五章 胎/路界面接触压力分布特性试验研究第92-135页
    5.1 轮胎与钢板之间接触界面压力分布特性研究第93-95页
    5.2 接触界面压力分布的整体分析第9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接地印痕的轮廓形状分析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界面总压力值的变化规律分析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整体压力分布规律分析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接触区域压力分布的局部规律分析第104-106页
    5.3 接触界面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轮胎力学参数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胎压的影响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负荷的影响第110-111页
    5.4 接触界面的应力集中效应分析第11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应力集中现象分析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接触界面的局部压力分析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压力分布的极值分析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应力集中现象的统计分析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压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分析第119-122页
    5.5 不同路面构造的抗滑性能研究第12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不同路面的接地印痕形状分析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接触压力分布的整体性分析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不同形式路面的应力集中现象分析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接触界面特性的评价及分析第129-133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33-135页
第六章 接触特性与路面抗滑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第135-155页
    6.1 基于数字图像的抗滑表层粗集料特性研究第13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数字图像处理过程第135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倾角的定义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计算过程第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颗粒分布密度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试验结果分析第144-146页
    6.2 路面抗滑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146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原材料及试验设计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表层粗集料倾角与有效接触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宏观轮廓峰顶夹角与摩擦系数的相关性分析第149-15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曲面分形维数与摩擦系数的相关性分析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应力分布集中度与摩擦系数的相关性分析第151-153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53-155页
第七章 路面抗滑性能衰变的室内模拟分析第155-191页
    7.1 基于搓揉试验的抗滑性能变化规律第156-16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级配设计第156-15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室内模拟试验设计第157-15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试验步骤第15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传统抗滑指标计算与分析第159-162页
    7.2 沥青混合料表面轮廓变化规律第16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路面表面构造峰顶夹角衰变分析第162-17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沥青路面粗糙表面的分形衰变特性第170-175页
    7.3 抗滑沥青混合料的内部粗集料倾角衰变特性第175-17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试验过程第175-17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试验结果分析第177-178页
    7.4 胎/路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衰变特性研究第178-187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数据采集第180-181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统计结果第181-184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界面接触压力衰变特性分析与评价第184-187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187-191页
结论与展望第191-197页
    主要结论第191-195页
    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95页
    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95-197页
参考文献第197-20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08-209页
致谢第209-210页
附件第210页

论文共2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复合式连杆越障侦测机器人研究
下一篇:四孔并行矩形顶管施工力学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