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第2章 个体化社会的生命理论 | 第16-26页 |
2.1 齐美尔生命理论的来源:叔本华和尼采 | 第16-18页 |
2.2 齐美尔以主体为核心的意识生命 | 第18-24页 |
2.2.1 流动性的生命 | 第19-21页 |
2.2.2 生命与文化形式的冲突 | 第21-22页 |
2.2.3 作为生命过程的死亡 | 第22-23页 |
2.2.4 社会中的个体法则 | 第23-24页 |
2.3 精神生命思想的延续——对齐美尔生命哲学的定位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货币与现代社会的欲望形式 | 第26-31页 |
3.1 作为抽象统一体存在的货币 | 第26-27页 |
3.2 从实体到虚拟:欲望指向的变迁 | 第27-31页 |
3.2.1 传统社会中的欲望形式 | 第27-28页 |
3.2.2 现代社会中的欲望形式 | 第28-31页 |
第4章 货币导致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危机 | 第31-38页 |
4.1 齐美尔对个性的解读 | 第31-32页 |
4.2 货币对个性解放的作用 | 第32-34页 |
4.3 货币导致的个性危机 | 第34-38页 |
4.3.1 货币目的化导致消极自由 | 第34-35页 |
4.3.2 生命终极意义的消弭 | 第35-38页 |
第5章 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性体验 | 第38-43页 |
5.1 感觉碎片化 | 第38-39页 |
5.2 孤独的现代人 | 第39-40页 |
5.3 生命的永恒悲剧 | 第40-43页 |
5.3.1 齐美尔对文化的解读 | 第40-41页 |
5.3.2 生命的危机 | 第41-42页 |
5.3.3 生命危机的永久性 | 第42-43页 |
第6章 从生命价值学说到身体社会学 | 第43-53页 |
6.1 希望之门——主客观文化的划分 | 第43-44页 |
6.2 审美救赎 | 第44-46页 |
6.2.1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外在形式 | 第44-45页 |
6.2.2 艺术及审美的本质 | 第45-46页 |
6.3 宗教救赎 | 第46-49页 |
6.3.1 宗教危机的原因 | 第46-47页 |
6.3.2 强调生命的主体性宗教 | 第47-49页 |
6.4 关系、生命价值与社会 | 第49-50页 |
6.5 生命价值理论:身体社会学的丰富资源 | 第50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