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10-2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(二)统计资料分析法 | 第13页 |
(三)案例分析法 | 第13页 |
四、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8页 |
(一)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(二)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7页 |
(三)文献述评 | 第17-18页 |
五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(一)电信诈骗 | 第18页 |
(二)诈骗罪 | 第18-19页 |
(三)犯罪治理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第一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 | 第21页 |
第三节 政府管制理论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网络化治理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昆明市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 | 第24-47页 |
第一节 昆明市电信诈骗的相关统计情况 | 第24-27页 |
一、昆明市电信诈骗的立案情况 | 第24-26页 |
二、昆明市电信诈骗导致财物损失情况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昆明市电信诈骗的主要类型 | 第27-35页 |
一、冒充公安机关、法院或邮局等声称办案型 | 第27-28页 |
二、冒充受害人的亲属、朋友等,编造理由借款汇款型 | 第28-29页 |
三、冒充受害人的领导诈骗型 | 第29-30页 |
四、冒充电视台等声称在某活动、节目中中奖型 | 第30-31页 |
五、冒充银行声称银行卡、信用卡透支或能提升信用额度型 | 第31-32页 |
六、冒充网上购物网站工作人员或客服诈骗型 | 第32-33页 |
七、与购买机票相关的诈骗 | 第33-34页 |
八、冒充征婚交友进行诈骗型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昆明市治理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| 第35-39页 |
一、犯罪呈现增长态势 | 第35-36页 |
二、犯罪嫌疑人不与受害人正面接触 | 第36-37页 |
三、严格的科技含量和作手段不断更新 | 第37-38页 |
四、团伙作案普遍,组织化程度高 | 第38页 |
五、团伙呈现明显的地域性,跨境犯罪突出 | 第38-39页 |
六、诈骗侵害的群体十分广泛 | 第39页 |
第四节 昆明市治理电信诈骗取得的成效 | 第39-41页 |
第五节 昆明市电信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| 第41-47页 |
一、撒网式诈骗向精准诈骗升级 | 第41-43页 |
二、利用大数据行骗的趋势有所增加 | 第43-45页 |
三、诈骗个案金额越来越巨大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昆明市电信诈骗犯罪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7-60页 |
第一节 电信诈骗治理的立法、执法环节薄弱 | 第47-48页 |
一、立法力量薄弱 | 第47-48页 |
二、执法力度薄弱 | 第48页 |
第二节 公安机关打击难度较大 | 第48-51页 |
一、嫌疑人流动性大导致抓捕困难 | 第49页 |
二、网络电话源头的追查工作难以深入 | 第49-50页 |
三、取证艰难繁琐 | 第50-51页 |
四、便捷的网银技术导致资金追缴困难 | 第51页 |
第三节 电信诈骗治理过程中各部门的配合机制不完善 | 第51-55页 |
一、公安机关内部的配合机制还有待加强 | 第51-54页 |
二、银行和警方缺乏深度合作 | 第54-55页 |
第四节 通信运营商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| 第55-56页 |
第五节 电信诈骗受害者防范意识薄弱 | 第56-58页 |
一、利用信任心理进行诈骗 | 第56-57页 |
二、利用贪欲心理进行诈骗 | 第57页 |
三、利用恐惧心理进行诈骗 | 第57页 |
四、利用好奇心理进行诈骗 | 第57-58页 |
第六节 治理电信诈骗的社会力量相对薄弱 | 第58-60页 |
一、宣传力量有待加强 | 第58页 |
二、社区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加强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的对策 | 第60-74页 |
第一节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| 第60-62页 |
一、应该对电信诈骗犯罪单独立法 | 第61页 |
二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| 第61-62页 |
三、探索协作配合责任的制度化 | 第62页 |
第二节 突出打击职能,不断形成治理合力 | 第62-63页 |
一、充分挖掘侦查潜力提升打击能力 | 第62-63页 |
二、整体联动,形成合力 | 第63页 |
第三节 不断完善治理电信诈骗犯罪过程的相关机制 | 第63-66页 |
一、完善协作机制 | 第64页 |
二、强化金融业务监管 | 第64-66页 |
三、增强群众参与度 | 第66页 |
第四节 继续完善通信运营商的管理机制 | 第66-68页 |
第五节 强化民众的防范意识 | 第68-71页 |
一、拓宽宣传阵地 | 第68-69页 |
二、突出宣传重点 | 第69页 |
三、创新宣传手段 | 第69-70页 |
四、丰富宣传内容 | 第70页 |
五、持之以恒,常态宣传,构筑传统新型媒体立体化宣传防线 | 第70-71页 |
第六节 强化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的社会力量 | 第71-74页 |
一、不断完善社区工作机制 | 第71-72页 |
二、探索志愿者服务模式 | 第72-74页 |
结语和展望 | 第74-76页 |
一、结语 | 第74页 |
二、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