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8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9-31页 |
1.1 土壤磷素的化学行为 | 第19-21页 |
1.1.1 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 | 第19-20页 |
1.1.2 干湿交替土壤磷素的转化 | 第20-21页 |
1.1.3 土壤磷素的分级提取方法 | 第21页 |
1.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2.1 水体富营养化 | 第21-22页 |
1.2.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| 第22页 |
1.2.3 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3 土壤和沉积物磷的来源及循环 | 第23-25页 |
1.3.1 土壤和沉积物的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1.3.2 磷在水-土界面的迁移转化 | 第24页 |
1.3.3 干湿交替对土壤磷素迁移释放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1.4 土壤磷的吸附 | 第25-29页 |
1.4.1 土壤磷的吸附含义 | 第25-26页 |
1.4.2 影响土壤吸附的因素 | 第26-28页 |
1.4.3 影响土壤磷素释放的因素 | 第28-29页 |
1.5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风险及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1.5.1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风险 | 第29页 |
1.5.2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磷素释放的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2 引言 | 第31-35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31-32页 |
2.2 研究目标 | 第32页 |
2.3 研究内容 | 第32-33页 |
2.4 技术路线 | 第33-35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9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5-36页 |
3.1.1 供试土壤 | 第35页 |
3.1.2 模拟江水 | 第35-36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2.1 外源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与有效性变化 | 第36页 |
3.2.2 不同磷负荷土壤磷的等温吸附试验 | 第36页 |
3.2.3 土壤磷素静态淹水释放试验 | 第36页 |
3.2.4 土壤落干试验 | 第36-37页 |
3.2.5 土壤磷素静态再淹水释放试验 | 第37页 |
3.3 分析测定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3.1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 | 第37页 |
3.3.2 磷素形态分级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3.3 无定形铁锰的测定 | 第38页 |
3.3.4 上覆水水样TP及溶解性磷酸盐的测定 | 第38页 |
3.4 数据处理 | 第38-39页 |
4 外源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| 第39-49页 |
4.1 添加外源磷培养过程中Olsen-P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4.2 土壤磷素形态的迁移转化 | 第40-42页 |
4.2.1 土壤中OP和IP含量随外源磷添加量的变化特征 | 第40-41页 |
4.2.2 土壤中Fe/Al-P和Ca-P含量随外源磷添加量的变化特征 | 第41-42页 |
4.3 土壤有效磷与磷素形态的相关性变化 | 第42-43页 |
4.4 不同磷负荷土壤磷的等温吸附特征 | 第43-46页 |
4.4.1 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 | 第43-45页 |
4.4.2 最大缓冲容量(MBC)和土壤性质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4.5 土壤磷素向水体的释放风险变化 | 第46-49页 |
5 淹水和落干后土壤磷素的释放动力学 | 第49-67页 |
5.1 土壤添加外源磷后上覆水磷浓度的变化 | 第49-51页 |
5.1.1 上覆水磷酸盐浓度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5.1.2 上覆水TP浓度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5.2 淹水期间上覆水体pH、电导率的变化 | 第51-53页 |
5.3 淹水和落干期间土壤Olsen-P的变化 | 第53-54页 |
5.4 淹水和落干期间土壤磷素形态的迁移转化 | 第54-59页 |
5.5 淹水和落干期间土壤无定形铁锰与磷的有效性 | 第59-60页 |
5.6 土壤磷素形态的相关性关系 | 第60-62页 |
5.6.1 淹水和落干期间各磷形态的相关性关系 | 第60-61页 |
5.6.2 土壤磷素形态与Olsen-P相关性关系 | 第61页 |
5.6.3 无定形铁锰与磷素形态的相关性变化 | 第61-62页 |
5.7 淹水和落干期间不同磷负荷的等温吸附特征 | 第62-64页 |
5.8 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风险的变化 | 第64-67页 |
5.8.1 淹水及落干期间DPS的变化 | 第64-65页 |
5.8.2 土壤淹水和落干期间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| 第65-67页 |
6 再次淹水对土壤磷素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 | 第67-77页 |
6.1 再淹水后,上覆水磷浓度变化 | 第67-69页 |
6.1.1 上覆水磷酸盐浓度的变化 | 第67-68页 |
6.1.2 上覆水TP浓度的变化 | 第68-69页 |
6.2 再淹水后,上覆水体pH、电导率的变化 | 第69-70页 |
6.3 再淹水后,土壤无定形铁锰与磷的有效性 | 第70页 |
6.4 再淹水后,土壤磷素形态的迁移转化 | 第70-74页 |
6.5 再淹水后,不同磷负荷的等温吸附特征 | 第74-75页 |
6.6 再淹水后,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风险的变化 | 第75-77页 |
7 结论 | 第77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在学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