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医烙灸督脉联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9-13页 |
| 前言 | 第13-15页 |
| 资料与方法 | 第15-22页 |
| 1.临床资料 | 第15-16页 |
| 1.1 受试者来源 | 第15页 |
| 1.2 诊断标准 | 第15页 |
| 1.3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15-16页 |
| 1.4 排除标准 | 第16页 |
| 1.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| 第16页 |
| 2.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2.1 样本量的估算 | 第16-17页 |
| 2.2 随机分组 | 第17页 |
| 2.3 对照组 | 第17页 |
| 2.4 统计方法 | 第17页 |
| 2.5 课题质量控制 | 第17-18页 |
| 3.治疗方案 | 第18-20页 |
| 3.1 内科常规治疗 | 第18页 |
| 3.2 烙灸针刺组(督脉烙灸+常规针刺) | 第18-19页 |
| 3.3 督脉烙灸组 | 第19页 |
| 3.4 常规针刺组 | 第19-20页 |
| 3.5 课题参与人员 | 第20页 |
| 4.观察指标 | 第20-22页 |
| 4.1 一般项目 | 第20页 |
| 4.2 生物学指标 | 第20页 |
| 4.3 诊断学指标 | 第20页 |
| 4.4 疗效评价指标 | 第20-21页 |
| 4.5 安全性评价 | 第21-22页 |
| 结果 | 第22-34页 |
| 1.试验完成情况 | 第22页 |
| 2.基线情况分析 | 第22-24页 |
| 3.治疗结果 | 第24-32页 |
| 3.1 主要指标 | 第24-26页 |
| 3.2 次要指标 | 第26-32页 |
| 4.安全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讨论 | 第34-42页 |
| 1.选取督脉治疗VD的中医理论依据 | 第34页 |
| 1.1 督脉与脑的关系 | 第34页 |
| 1.2 督脉与痴呆的关系 | 第34页 |
| 1.3 从督脉论治血管性痴呆 | 第34页 |
| 2.回族医学对脑病及VD的认识 | 第34-35页 |
| 3.回族医学认为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| 第35-36页 |
| 4.回医烙灸及治疗VD的经络理论 | 第36-37页 |
| 5.对照组及评价量表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| 5.1 对照组的选择 | 第37页 |
| 5.2 评价量表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| 6.疗效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6.1 各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| 第38页 |
| 6.2 总体疗效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6.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 | 第39页 |
| 6.4 认知能力评分比较分析 | 第39页 |
| 6.5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析 | 第39页 |
| 6.6 12周后随访各组指标的比较 | 第39-40页 |
| 6.7 安全性结果分析 | 第40页 |
| 7.本研究中烙灸的优势 | 第40页 |
| 8.小结与展望 | 第40-42页 |
| 结论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附件 | 第45-53页 |
| 综述 | 第53-61页 |
| 综述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2-63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