烈香杜鹃质量标准提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品种考证 | 第10页 |
1.2 道地性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3 药用历史 | 第11页 |
1.4 烈香杜鹃的资源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.1 野生烈香杜鹃 | 第11-12页 |
1.4.2 人工栽培烈香杜鹃 | 第12页 |
1.4.3 采收季节 | 第12页 |
1.5 药材鉴别 | 第12-13页 |
1.5.1 原植物鉴别 | 第12页 |
1.5.2 性状鉴别 | 第12-13页 |
1.5.3 显微鉴别 | 第13页 |
1.6 化学成分与药理学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6.1 化学成分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6.2 药理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7 烈香杜鹃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| 第15-17页 |
1.7.1 质量标准现状 | 第15页 |
1.7.2 性状、显微鉴别 | 第15-16页 |
1.7.3 薄层鉴别 | 第16页 |
1.7.4 含量测定 | 第16页 |
1.7.5 指纹图谱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7.6 有关化学模式识别法的认识 | 第17页 |
1.8 中药材安全性评价研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19-54页 |
2.1 烈香杜鹃的研究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1.1 标准收载情况 | 第19页 |
2.1.2 标准提高 | 第19页 |
2.1.3 资源调查 | 第19-22页 |
2.2 烈香杜鹃的显微鉴别 | 第22页 |
2.3 烈香杜鹃薄层色谱方法筛选和确定 | 第22-28页 |
2.3.1 仪器和材料 | 第22-24页 |
2.3.2 方法及结果 | 第24-25页 |
2.3.3 讨论 | 第25-28页 |
2.4 水分、灰分、浸出物及挥发油等项目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5 烈香杜鹃中黄酮类成分的测定及主成分分析 | 第29-36页 |
2.5.1 仪器和试药 | 第30页 |
2.5.2 实验方法及结果 | 第30-35页 |
2.5.3 讨论 | 第35-36页 |
2.6 烈香杜鹃挥发油的成分测定 | 第36-41页 |
2.6.1 仪器与试药 | 第37页 |
2.6.2 样品 | 第37页 |
2.6.3 方法与结果 | 第37-41页 |
2.6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1页 |
2.7 烈香杜鹃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考察 | 第41-47页 |
2.7.1 仪器、试药与样品 | 第42页 |
2.7.2 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7.3 方法学验证 | 第43-45页 |
2.7.4 烈香杜鹃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| 第45页 |
2.7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7页 |
2.8 烈香杜鹃中黄曲霉毒素残存量的考察 | 第47-48页 |
2.8.1 试药、仪器和样品 | 第47页 |
2.8.2 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47-48页 |
2.8.3 讨论 | 第48页 |
2.9 烈香杜鹃药材质量标准和起草说明 | 第48-54页 |
2.9.1 烈香杜鹃药材质量标准 | 第48-50页 |
2.9.2 烈香杜鹃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| 第50-54页 |
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3.1 主要结论 | 第54页 |
3.2 研究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附录 | 第58-59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