铝合金表面铈离子修饰三嗪二硫醇类防护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1.1 铝合金的概述 | 第10页 |
1.2 铝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| 第10-13页 |
1.2.1 铝合金的腐蚀 | 第10-12页 |
1.2.1.1 铝合金的腐蚀原因 | 第10-11页 |
1.2.1.2 铝合金的腐蚀类型 | 第11-12页 |
1.2.2 铝合金的防护 | 第12-13页 |
1.2.2.1 传统防腐蚀技术 | 第12页 |
1.2.2.2 新型防腐蚀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3 均三嗪二硫醇类防护性薄膜的研究与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3.1 均三嗪二硫醇类防护性薄膜的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3.2 均三嗪二硫醇类防护性薄膜的制备 | 第14-15页 |
1.3.3 均三嗪二硫醇类防护性薄膜的应用 | 第15页 |
1.3.4 均三嗪二硫醇类防护性薄膜的改性 | 第15-16页 |
1.4 防护性薄膜掺杂改性的研究与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4.1 纳米粒子掺杂改性 | 第16页 |
1.4.2 无机缓蚀剂掺杂改性 | 第16-17页 |
1.4.3 有机缓蚀剂掺杂改性 | 第17页 |
1.5 纳米薄膜的表征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5.1 纳米薄膜的浸润性 | 第17页 |
1.5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17页 |
1.5.3 电化学测试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5.4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18页 |
1.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1.6.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6.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1.7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预处理方式对电沉积薄膜的影响 | 第20-28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0-23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21页 |
2.1.4 实验部分 | 第21-22页 |
2.1.5 测试与表征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7页 |
2.2.1 接触角结果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2 动电位极化曲线 | 第24-25页 |
2.2.3 致密性测试 | 第25-26页 |
2.2.4 PDB纳米薄膜的表面形态 | 第26-2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铈离子修饰的DBN纳米聚合薄膜的研究 | 第28-40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28-30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28页 |
3.1.2 实验试剂 | 第28页 |
3.1.3 实验仪器 | 第28页 |
3.1.4 实验部分 | 第28-30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9页 |
3.2.1 最佳铈离子的探索 | 第30-31页 |
3.2.1.1 接触角分析 | 第30页 |
3.2.1.2 动电位极化曲线 | 第30-31页 |
3.2.2 铈离子修饰的PDB聚合薄膜的研究 | 第31-39页 |
3.2.2.1 FT-IR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2.2 接触角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2.3 开路电位测试 | 第33-34页 |
3.2.2.4 动电位极化曲线 | 第34-37页 |
3.2.2.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2.6 等效电路模拟 | 第38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4.1 结论 | 第40页 |
4.2 展望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