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方法研究方面 | 第12-13页 |
1.2.2 长短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研究方面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1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计算方法研究 | 第14页 |
1.4.2 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 | 第14-15页 |
1.4.3 长短桩复合地基数值分析 | 第15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5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多元复合地基计算方法总结与改进 | 第17-30页 |
2.1 多元复合地基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| 第17-19页 |
2.1.1 多元复合地基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| 第17页 |
2.1.2 多元复合地基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2.2 多元复合地基计算方法总结 | 第19-23页 |
2.2.1 多元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| 第19-21页 |
2.2.2 多元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| 第21-23页 |
2.3 复合模量和桩、土应力发挥系数计算公式的改进 | 第23-28页 |
2.3.1 复合地基复合模量 | 第24-25页 |
2.3.2 复合地基承载桩、土发挥系数 | 第25-26页 |
2.3.3 长短桩复合地基复合模量和桩土发挥系数 | 第26-28页 |
2.4 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复合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 | 第30-46页 |
3.1 试验土样的基本特性和制备 | 第30-33页 |
3.1.1 黄土的基本物理特性 | 第30页 |
3.1.2 黄土的基本力学特性 | 第30-33页 |
3.1.3 试验土样的制备 | 第33页 |
3.2 模型桩的参数及其制作 | 第33-38页 |
3.2.1 模型桩的选取及其参数 | 第33-36页 |
3.2.2 模型桩的制作 | 第36-38页 |
3.3 模型试验仪器 | 第38-41页 |
3.3.1 模型试验加载系统 | 第38-40页 |
3.3.2 模型试验测量系统 | 第40-41页 |
3.4 模型试验设计 | 第41-45页 |
3.4.1 模型试验的加载方法设计 | 第41-42页 |
3.4.2 土压力计和褥垫层设置 | 第42-43页 |
3.4.3 模型试验方案 | 第43-45页 |
3.5 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6-87页 |
4.1 模型试验数据处理 | 第46-47页 |
4.1.1 桩身轴力计算 | 第46页 |
4.1.2 桩侧摩阻力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1.3 桩土应力比计算 | 第47页 |
4.2 单桩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7-56页 |
4.2.1 单桩荷载变形分析 | 第47-52页 |
4.2.2 单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3 单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6-69页 |
4.3.1 长桩和短桩的承载和变形特性 | 第56-63页 |
4.3.2 长桩和短桩的承载和变形特性 | 第63-68页 |
4.3.3 桩土应力比 | 第68-69页 |
4.4 长短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9-82页 |
4.4.1 承载与变形特性分析 | 第69-74页 |
4.4.2 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| 第74-80页 |
4.4.3 桩土应力比 | 第80-82页 |
4.5 模型土样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82页 |
4.6 桩土发挥系数和模量提高系数 | 第82-85页 |
4.6.1 桩土发挥系数 | 第83-84页 |
4.6.2 复合地基模量提高系数 | 第84-85页 |
4.7 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长短桩复合地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数值分析 | 第87-96页 |
5.1 有限元理论及ADINA软件 | 第87-90页 |
5.1.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| 第87页 |
5.1.2 ADINA有限元软件 | 第87-88页 |
5.1.3 模型试验的数值计算的参数设定 | 第88页 |
5.1.4 模型试验模拟计算 | 第88-90页 |
5.2 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差控制分析 | 第90-94页 |
5.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90-91页 |
5.2.2 模型计算工况 | 第91页 |
5.2.3 计算模型中短桩长度的影响分析 | 第91-94页 |
5.3 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6-98页 |
6.1 结论 | 第96-97页 |
6.2 展望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