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一、引言 | 第7-8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7-8页 |
二、不安抗辩权制度概述 | 第8-12页 |
(一)不安抗辩权的概念 | 第8-9页 |
(二)不安抗辩权的立法渊源 | 第9-10页 |
(三)不安抗辩权的法律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贯彻公平原则 | 第10页 |
2.实现安全与效益 | 第10页 |
3.保障交易自由 | 第10-11页 |
(四)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的比较 | 第11-12页 |
(五)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 | 第12页 |
1.不安抗辩权与明示预期违约的区别 | 第12页 |
2.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约的区别 | 第12页 |
三、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| 第12-14页 |
(一)以有效的双务合同为基础 | 第12-13页 |
(二)合同双方履约义务有先后之分 | 第13页 |
(三)行使期间条件 | 第13页 |
(四)后履行一方存在丧失履行能力的可能 | 第13页 |
(五)后履行义务方未给付对价、提供担保 | 第13-14页 |
四、不安抗辩权构成要件的司法裁判标准 | 第14-19页 |
(一)关于合同效力的裁判标准 | 第14页 |
(二)关于履约顺序的裁判标准 | 第14-15页 |
(三)关于后履行义务一方存在丧失履行能力可能的裁判标准 | 第15-18页 |
1.法院的判例 | 第15-17页 |
2.仲裁机构的裁决 | 第17-18页 |
(四)关于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 | 第18页 |
(五)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约的裁判标准比较 | 第18-19页 |
五、我国不安抗辩权的完善建议 | 第19-23页 |
(一)对《合同法》不安抗辩权制度之完善的启示 | 第19-20页 |
1.“确切证据证明”涉及的举证问题 | 第19-20页 |
2.关于“适当担保”的确定 | 第20页 |
3.对于提供担保的期限的确定 | 第20页 |
(二)对适用不安抗辩权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建议 | 第20-23页 |
1.诉讼法律关系如何确定 | 第20-21页 |
2.“有难以给付之虞”的情形如何具体认定 | 第21-22页 |
3.供担保的期限及是否“适当”之认定 | 第22页 |
4.合理区分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约 | 第22-23页 |
结语 | 第23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25页 |
致谢 | 第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