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地下建筑设计论文--交通用地下建筑论文

基于Revit的地铁车站换乘通道结构模型自动生成算法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主要符号说明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4页
    1.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工程图纸识别算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BIM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Revit二次开发现状第12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第12-13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组织安排第13-14页
第二章 Revit二次开发简介第14-18页
    2.1 Revit简介第14-15页
    2.2 Revit API基础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API功能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外部命令(IExternalCommander)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外部应用(IExternalApplication)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事务处理(Transcation)第17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17-18页
第三章 Revit中链接CAD图元信息的处理第18-21页
    3.1 图元组成第18页
    3.2 图元过滤第18-19页
    3.3 图元几何信息提取第19-2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四章 墙自动生成算法第21-33页
    4.1 创建墙API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创建墙类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成墙API第22-23页
    4.2 操作界面第23-24页
    4.3 生成墙程序流程第24-25页
    4.4 重叠线的处理第25-29页
    4.5 墙参数的获取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墙厚度的获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墙中心线的获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墙高、墙类型的获取第32页
    4.6 生成墙第32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五章 板自动生成算法第33-40页
    5.1 创建板API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创建板类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生成板API第34页
    5.2 操作界面第34-35页
    5.3 生成板程序流程第35-36页
    5.4 板边界线的获取与处理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点墙画板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补模型线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删模型线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板边界线排序第37-38页
    5.5 生成板第38-3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六章 墙钢筋自动生成算法第40-58页
    6.1 创建钢筋API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过滤钢筋类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生成钢筋API第41-42页
    6.2 操作界面第42-43页
    6.3 生成钢筋程序流程第43-44页
    6.4 墙参数的获取第44-45页
    6.5 墙体独立性判断第45-47页
    6.6 钢筋曲线的获取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外侧纵筋曲线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内侧纵筋曲线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6.3 分布钢筋曲线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6.4 拉筋曲线第54-56页
    6.7 生成墙钢筋第56-57页
    6.8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七章 板钢筋自动生成算法第58-67页
    7.1 操作界面第58-59页
    7.2 生成钢筋程序流程第59页
    7.3 钢筋定位线的获取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旋转板块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获取钢筋定位线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回旋板块第62-63页
    7.4 钢筋曲线的获取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上部钢筋曲线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下部钢筋曲线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分布钢筋曲线第65页
    7.5 生成板钢筋第65-66页
    7.6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第八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第67-70页
    8.1 建模测试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案例一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案例二第68-69页
    8.2 分析第69-70页
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70-71页
    9.1 文章回顾第70页
    9.2 工作展望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3页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-74页
致谢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预应力钢绞线网—聚合物砂浆加固柱抗震性能研究
下一篇:交互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