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和必要性分析 | 第15-21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2.1.1 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内涵 | 第15页 |
2.1.2 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概念 | 第15-17页 |
2.1.3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1.4 公众参与的内涵 | 第17页 |
2.2 理论依据 | 第17-19页 |
2.2.1 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社区建设理论 | 第18页 |
2.2.3 公众参与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 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| 第19-21页 |
2.3.1 公众参与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| 第19页 |
2.3.2 公众参与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| 第19-20页 |
2.3.3 公众参与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1-25页 |
3.1 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3.1.1 公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| 第21页 |
3.1.2 社区组织发展不充分,参与群体不均衡 | 第21页 |
3.1.3 公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和路径缺失 | 第21-23页 |
3.2 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3-25页 |
3.2.1 公众缺乏参与热情,参与情感缺失 | 第23-24页 |
3.2.2 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| 第24页 |
3.2.3 公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环境复杂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国外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公众参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5-29页 |
4.1 国外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 | 第25-26页 |
4.1.1 美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公众高度自治模式 | 第25页 |
4.1.2 新加坡政府主导,公众以志愿者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模式 | 第25-26页 |
4.1.3 澳大利亚社区文化建设政府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模式 | 第26页 |
4.2 国外公众参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6-29页 |
4.2.1 确定公民参与的法律地位,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| 第26-27页 |
4.2.2 重视社团组织的建设,公众参与全面 | 第27页 |
4.2.3 扩大公众参与主体的多元化,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| 第27-29页 |
第五章 促进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| 第29-34页 |
5.1 转变观念,从公众参与做起 | 第29-30页 |
5.1.1 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 | 第29页 |
5.1.2 允许公众建设主体进入社区建设各个环节 | 第29-30页 |
5.1.3 增强社区公众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感 | 第30页 |
5.2 建立更加科学有序的公众参方式 | 第30-32页 |
5.2.1 确保公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| 第30-31页 |
5.2.2 培养多元化的公众参与主体 | 第31-32页 |
5.2.3 构建政府与公众合作互助的参与方式 | 第32页 |
5.3 构建参与型的公众文化环境 | 第32-34页 |
5.3.1 从政府角度构建参与型的公众文化 | 第32-33页 |
5.3.2 从社区居民个人角度构建参与型的公众文化 | 第33页 |
5.3.3 发挥社区组织在参与型公众文化构建的引导作用 | 第33-3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34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3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