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7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1.1 生态文明建设 | 第17页 |
1.1.2 林地保护管理 | 第17-18页 |
1.1.3 适地适树绿化 | 第18页 |
1.2 研究进展 | 第18-28页 |
1.2.1 立地分类 | 第19-22页 |
1.2.2 立地质量评价 | 第22-25页 |
1.2.3 生物量评估 | 第25-27页 |
1.2.4 地统计学插值 | 第27-28页 |
1.3 研究对象与内容 | 第28-30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28页 |
1.3.2 概念内涵 | 第28-29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31-35页 |
2.1 工作组织 | 第31-32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32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 | 第35-48页 |
3.1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| 第35-36页 |
3.2 基础数据情况 | 第36页 |
3.3 数据采集 | 第36-38页 |
3.3.1 样地调查 | 第37页 |
3.3.2 样木调查 | 第37-38页 |
3.3.3 样方调查 | 第38页 |
3.4 生物量评估 | 第38-48页 |
3.4.1 地上部分生物量 | 第39-46页 |
3.4.2 地下部分生物量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立地分类系统研建 | 第48-65页 |
4.1 立地环境特征与分异规律 | 第48-53页 |
4.1.1 气候 | 第48-49页 |
4.1.2 地质 | 第49-50页 |
4.1.3 地形地貌 | 第50-51页 |
4.1.4 土壤 | 第51-52页 |
4.1.5 植被 | 第52-53页 |
4.2 立地分类原则 | 第53-54页 |
4.3 立地分类系统构成 | 第54-55页 |
4.4 立地分类系统划分 | 第55-63页 |
4.4.1 立地区 | 第55-56页 |
4.4.2 立地类型区 | 第56-58页 |
4.4.3 立地类型组 | 第58-61页 |
4.4.4 立地类型 | 第61-63页 |
4.5 立地分类系统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立地单元质量评价 | 第65-87页 |
5.1 立地单元 | 第65页 |
5.3 评价原则 | 第65页 |
5.4 评价方法 | 第65-66页 |
5.5 山地丘陵立地质量评价 | 第66-75页 |
5.5.1 数量化评价模型 | 第66页 |
5.5.2 建模单元划分 | 第66-67页 |
5.5.3 建模数据筛选 | 第67-68页 |
5.5.4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| 第68-69页 |
5.5.5 自变量处理 | 第69页 |
5.5.6 模型求解 | 第69-72页 |
5.5.7 模型评价 | 第72-73页 |
5.5.8 模型应用方法 | 第73-74页 |
5.5.9 立地单元评价结果 | 第74-75页 |
5.6 平原林地立地质量评价 | 第75-82页 |
5.6.1 层次分析法 | 第75-80页 |
5.6.2 评分体系 | 第80-81页 |
5.6.3 立地单元评价结果 | 第81-82页 |
5.7 立地评分值计算 | 第82-84页 |
5.7.1 十分制法评分等级划分 | 第82-83页 |
5.7.2 评分换算方法 | 第83-84页 |
5.8 各立地单元评价结果 | 第84页 |
5.8.1 内陆立地区 | 第84页 |
5.8.2 沿海立地区 | 第84页 |
5.9 立地质量等级评价表使用 | 第84-87页 |
5.9.1 立地区的查询 | 第84页 |
5.9.2 立地类型区的查询 | 第84页 |
5.9.3 立地类型的查询 | 第84-86页 |
5.9.4 立地质量等级查询 | 第86-87页 |
第六章 浙江省立地质量评价与地统计制图 | 第87-102页 |
6.1 数据情况 | 第87-88页 |
6.1.1 数据来源 | 第87页 |
6.1.2 数据处理 | 第87-88页 |
6.2 评价方法 | 第88页 |
6.3 评价结果与精度 | 第88-91页 |
6.3.1 总体评价结果 | 第88页 |
6.3.2 抽样精度 | 第88-89页 |
6.3.3 按立地区立地质量现状 | 第89页 |
6.3.4 按林地保护分区立地质量现状 | 第89-91页 |
6.4 地统计制图 | 第91-99页 |
6.4.1 地统计特征值 | 第91页 |
6.4.2 空间自相关分析 | 第91-92页 |
6.4.3 正态分布检验 | 第92-94页 |
6.4.4 地统计建模与插值方法 | 第94-96页 |
6.4.5 模型结果与质量分布图 | 第96-99页 |
6.5 林地利用的质量规制 | 第99-102页 |
6.5.1 科学经营森林防止林地退化 | 第100页 |
6.5.2 按质论价建立林地价格调节机制 | 第100-101页 |
6.5.3 加强管理建立林地质量管理体系 | 第101-102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102-105页 |
7.1 研究方法小结 | 第102页 |
7.2 研究主要成果 | 第102-103页 |
7.3 成果主要优点 | 第103页 |
7.4 今后努力方向 | 第103-105页 |
附表 | 第105-119页 |
附表1 浙江省各县级行政区所属立地区和立地类型区 | 第105-108页 |
附表2 浙江省立地分类系统 | 第108-111页 |
附表3 内陆立地区(代码:甲)山地丘陵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| 第111-116页 |
附表4 内陆立地区(代码:甲)平原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| 第116-117页 |
附表5 沿海立地区(代码:乙)山地丘陵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| 第117-118页 |
附表6 沿海立地区(代码:乙)平原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| 第118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23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