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生态养游业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内蒙生态旅游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3 生态度假村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4 研究内蒙生态旅游的具体方法与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内蒙红山御马湾生态度假区规划内涵和发展 | 第17-22页 |
2.1 独特的内蒙旅游度假 | 第17-20页 |
2.1.1 资源的独特性 | 第17-18页 |
2.1.2 遵从生态特征,减少人为破坏 | 第18页 |
2.1.3 挖掘民族产品的文化体验属性 | 第18-19页 |
2.1.4 兼顾社会、经济、生态效益 | 第19-20页 |
2.2 御马湾用地合理性与产品的规划 | 第20-22页 |
2.2.1 满足上位规划条件 | 第20页 |
2.2.2 注重游览地的环境承载力 | 第20-21页 |
2.2.3 御马湾生态度假与产业规划分析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御马湾生态旅游项目SWOT分析法 | 第22-28页 |
3.1 优势 | 第22-24页 |
3.1.1 地理优势 | 第22页 |
3.1.2 自然优势 | 第22-23页 |
3.1.3 政策优势 | 第23-24页 |
3.1.4 出行优势 | 第24页 |
3.1.5 借鉴优势 | 第24页 |
3.2 劣势 | 第24-25页 |
3.2.1 交通劣势 | 第24-25页 |
3.2.2 基础劣势 | 第25页 |
3.2.3 产品劣势 | 第25页 |
3.2.4 结构劣势 | 第25页 |
3.3 机遇 | 第25-26页 |
3.3.1 来自需求方向的机遇 | 第25-26页 |
3.3.2 来自供给方面的机会 | 第26页 |
3.3.3 可进入性方面的机会 | 第26页 |
3.4 挑战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内蒙生态度假规划研究 | 第28-44页 |
4.1 以红山御马湾养生度假村为例的规划功能结构分析 | 第28-31页 |
4.1.1 综合规划理念 | 第28-30页 |
4.1.2 经济技术指标表 | 第30-31页 |
4.2 多元化的生态产品理念 | 第31-34页 |
4.2.1“养生社区”的规划理念 | 第32页 |
4.2.2“自然、平和”规划理念 | 第32-33页 |
4.2.3 技术生态理念 | 第33-34页 |
4.3 御马湾养生度假村特点定位 | 第34-44页 |
4.3.1 以回归自然为主题,打造“草原文化”的代表作 | 第34-35页 |
4.3.2 以草原马背精神为经济核心 | 第35-36页 |
4.3.3 以白桦树与神木的灵魂为经济伴侣 | 第36-38页 |
4.3.4 以创新理念引入高消费群体 | 第38-39页 |
4.3.5 以蒙医养生保健为内容 | 第39-42页 |
4.3.6 以持续经营为基础 | 第42页 |
4.3.7 建设旅游标志性建筑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内蒙红山御马湾生态旅游规划探索 | 第44-66页 |
5.1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| 第44-45页 |
5.1.1 传统规划设计与生态规划设计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5.1.2 自然界的智慧与创新尝试 | 第45页 |
5.2 度假村自然化的生态群落 | 第45-46页 |
5.2.1 合理利用本土植物 | 第45-46页 |
5.2.2 御马湾的生态环境 | 第46页 |
5.3 内蒙历史人文与度假村建筑的衍生 | 第46-50页 |
5.3.1 草原礼赞 | 第46-47页 |
5.3.2 内蒙古古建筑形制概述 | 第47-48页 |
5.3.3 内蒙古住宅建筑形式 | 第48-50页 |
5.4 内蒙古建筑的启示及运用 | 第50-58页 |
5.4.1 合理运用传统低技术手段 | 第51-53页 |
5.4.2 适合高消费群体的草原旅游方式 | 第53-55页 |
5.4.3 草原生态建筑溯源 | 第55-58页 |
5.5 生态建筑建筑仿生 | 第58-66页 |
5.5.1 建筑与仿生的关系 | 第58页 |
5.5.2 生态旅游假日酒店与仿生美学 | 第58-63页 |
5.5.3 草原音乐厅的微气候调节仿生原理 | 第63-6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