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的缘起 | 第8页 |
1.2 研究问题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相关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1.3.1 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热点 | 第9-10页 |
1.3.2 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3.3 小结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4-24页 |
2.1 基本概念解释 | 第14-15页 |
2.1.1 机制 | 第14页 |
2.1.2 公共服务设施 | 第14-15页 |
2.1.3 强自组织 | 第15页 |
2.2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动机 | 第15-17页 |
2.2.1 政府的参与动机 | 第15-16页 |
2.2.2 企业的参与动机 | 第16页 |
2.2.3 社会的参与动机 | 第16-17页 |
2.3 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机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| 第17-24页 |
2.3.1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17页 |
2.3.2 福利国家、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 | 第17-19页 |
2.3.3 城市政体理论与公私合作关系模式 | 第19-20页 |
2.3.4 国内外几种典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模式 | 第20-24页 |
第三章 潮阳区多元主体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模式 | 第24-38页 |
3.1 潮阳区概况 | 第24-28页 |
3.1.1 潮阳区简介 | 第24页 |
3.1.2 潮阳区的强自组织特征表现 | 第24-27页 |
3.1.3 潮汕文化纽带 | 第27-28页 |
3.2 潮阳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主体统计 | 第28-30页 |
3.3 多元主体的识别与行为描述 | 第30-36页 |
3.3.1 政府类主体的行为 | 第30-32页 |
3.3.2 市场类主体的行为 | 第32-34页 |
3.3.3 社会类主体的行为 | 第34-36页 |
3.4 潮阳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提供方式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设施提供方式的机制分析 | 第38-48页 |
4.1 政府直接提供 | 第38-39页 |
4.1.1 主体、行为与对象 | 第38页 |
4.1.2 效应反馈 | 第38-39页 |
4.1.3 机制推断 | 第39页 |
4.2 市场直接提供 | 第39-40页 |
4.2.1 主体、行为与对象 | 第39-40页 |
4.2.2 效应反馈 | 第40页 |
4.2.3 机制推理 | 第40页 |
4.3 政府-潮商-非营利组织的捐资联盟提供 | 第40-43页 |
4.3.1 主体、行为与对象 | 第40-41页 |
4.3.2 效应反馈 | 第41-42页 |
4.3.3 机制推断 | 第42页 |
4.3.4 典型案例 | 第42-43页 |
4.4 村居委会-宗族-本地居民-在外居民的集资联盟提供 | 第43-45页 |
4.4.1 主体、行为与对象 | 第43-44页 |
4.4.2 效应反馈 | 第44页 |
4.4.3 机制推断 | 第44-45页 |
4.4.4 典型案例 | 第45页 |
4.5 潮阳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提供机制 | 第45-48页 |
第五章 现状机制的效果、评价与优化建议 | 第48-58页 |
5.1 现状机制下的设施提供效果 | 第48-53页 |
5.1.1 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一定发展 | 第48-49页 |
5.1.2 存在不同维度的供需失衡 | 第49-52页 |
5.1.3 设施提供的效率较低 | 第52-53页 |
5.2 现状机制的综合评价 | 第53-55页 |
5.2.1 优势:良好的根植性与适应性 | 第53-54页 |
5.2.2 不足与缺陷 | 第54-55页 |
5.3 现状机制的优化建议 | 第55-58页 |
5.3.1 探索多样化的多元主体参与渠道 | 第55页 |
5.3.2 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计划、融资、建设、运营、监管平台 | 第55页 |
5.3.3 完善设施发展相关的制度体系 | 第55-56页 |
5.3.4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插图和附表清单 | 第66-68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