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概述 | 第11-19页 |
| 第一节 非法证据的界定 | 第11-14页 |
| 一、非法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第三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演变 | 第15-19页 |
| 第二章 认定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标准 | 第19-23页 |
| 第一节 认定绝对排除的标准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节 认定相对排除的标准 | 第20-23页 |
| 第三章 非法证据绝对排除的范围 | 第23-32页 |
| 第一节 域外非法证据绝对排除的经验借鉴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节 我国非法证据绝对排除的范围 | 第25-32页 |
| 一、绝对排除之“刑讯逼供”的认定范围 | 第26-27页 |
| 二、绝对排除之“引诱、欺骗”的运用范围 | 第27-29页 |
| 三、绝对排除之“等非法方法”的认定范围 | 第29-32页 |
| 第四章 非法证据相对排除的范围 | 第32-42页 |
| 第一节 非法证据的相对排除 | 第32-36页 |
| 一、域外非法证据相对排除的经验借鉴 | 第32-34页 |
| 二、我国非法证据相对排除的范围 | 第34-36页 |
| 第二节 我国非法证据相对排除的特殊情况 | 第36-42页 |
| 一、相对排除之“毒树之果”的使用范围 | 第36-38页 |
| 二、相对排除之“可补正的排除”的应用范围 | 第38-42页 |
| 结语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5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