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城市法治发展可比性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6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| 第11-15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5-31页 |
三、研究意义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31-36页 |
第二章 我国城市法治发展可比的基础 | 第36-90页 |
第一节 城市与法治发展 | 第37-55页 |
一、城市革命与制度变迁 | 第37-45页 |
二、城市与法治生成 | 第45-53页 |
三、城市法治发展的特点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西方城市法治发展的演进史 | 第55-72页 |
一、古希腊城邦:法治的源泉 | 第55-60页 |
二、中世纪自治市:法治的兴起 | 第60-64页 |
三、近现代城市:法治的发展 | 第64-70页 |
四、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三节 我国城市法治发展的特殊性 | 第72-89页 |
一、我国法治的兴起 | 第72-77页 |
二、城市法治发展的特点 | 第77-83页 |
三、城市法治发展的路径 | 第83-8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第三章 我国城市的法治发展模式 | 第90-136页 |
第一节 构建型法治的形成原因 | 第91-108页 |
一、历史因素:城市的权力基因 | 第91-96页 |
二、体制因素:官僚的社会统治 | 第96-99页 |
三、社会因素:单位制的城市管理 | 第99-103页 |
四、思想因素:极端现代主义的影响 | 第103-108页 |
第二节 构建型法治的运作模式 | 第108-123页 |
一、城市法治发展的现实基础 | 第108-112页 |
二、城市法治建设的具体方式 | 第112-117页 |
三、影响城市法治发展的因素 | 第117-123页 |
第三节 比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123-135页 |
一、构建型法治比较的必要性 | 第123-130页 |
二、构建型法治比较的可行性 | 第130-13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第四章 我国城市法治发展可比的内容 | 第136-176页 |
第一节 可比内容的形成 | 第137-144页 |
一、法治视野下的城市生活 | 第137-140页 |
二、我国法律权威的生成条件 | 第140-143页 |
三、法治指数的共性 | 第143-144页 |
第二节 权力制约的可比路径 | 第144-153页 |
一、我国权力制约的困境 | 第144-147页 |
二、重新认识权力 | 第147-149页 |
三、权力制约的地方实践 | 第149-153页 |
第三节 权利实现的可比路径 | 第153-164页 |
一、变异的权利实现路径 | 第153-157页 |
二、重新认识权利 | 第157-161页 |
三、权利实现的地方实践 | 第161-164页 |
第四节 法治建设工作方式的可比路径 | 第164-175页 |
一、比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164-171页 |
二、比较工作方式的重要性 | 第171-17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5-176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176-1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8-198页 |
一、著作文献 | 第178-188页 |
二、期刊文献 | 第188-196页 |
三、硕博士论文 | 第196页 |
四、外文文献 | 第196-19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98-199页 |
致谢 | 第199-200页 |
附件 | 第2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