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s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1.5.1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5.2 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1.1 城镇化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1.3 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3-25页 |
2.2.1 核心边缘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页 |
2.2.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 | 第25-33页 |
3.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| 第25-27页 |
3.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| 第27-33页 |
3.2.1 城镇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| 第27-28页 |
3.2.2 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| 第28-29页 |
3.2.3 城镇功能逐步增强 | 第29-31页 |
3.2.4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SWOT分析 | 第33-44页 |
4.1 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 | 第33-37页 |
4.1.1 自然优势 | 第33-34页 |
4.1.2 资源优势 | 第34-35页 |
4.1.3 区位优势 | 第35-36页 |
4.1.4 文化优势 | 第36页 |
4.1.5 经济优势 | 第36-37页 |
4.2 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劣势 | 第37-41页 |
4.2.1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 | 第37-38页 |
4.2.2 产业支撑不强 | 第38-40页 |
4.2.3 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| 第40页 |
4.2.4 城镇建设人才缺失 | 第40-41页 |
4.3 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 | 第41-42页 |
4.3.1 外部环境机遇 | 第41-42页 |
4.3.2 区域措施推动 | 第42页 |
4.4 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挑战 | 第42-43页 |
4.4.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水准相对不高 | 第42页 |
4.4.2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| 第42页 |
4.4.3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| 第42-43页 |
4.5 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分析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| 第44-53页 |
5.1 坚持以人为核心 | 第44-45页 |
5.2 加强城镇人才队伍建设 | 第45-46页 |
5.2.1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| 第45页 |
5.2.2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| 第45-46页 |
5.3 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来源 | 第46-47页 |
5.3.1 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| 第46页 |
5.3.2 建设高素质融资队伍 | 第46-47页 |
5.4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 | 第47-50页 |
5.4.1 用农业推动产业延伸 | 第47-49页 |
5.4.2 加快特色产业集聚 | 第49页 |
5.4.3 推动创新企业产业转型 | 第49-50页 |
5.5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| 第50-53页 |
5.5.1 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 | 第50-51页 |
5.5.2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| 第51页 |
5.5.3 优化绿色生态产业结构 | 第51-52页 |
5.5.4 坚持文化传承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