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的来源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的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的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1.3 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总体评述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工学结合概述 | 第15-22页 |
2.1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2 工学结合的历史演进 | 第16-18页 |
2.2.1 国外工学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6-17页 |
2.2.2 国内工学结合的产生发展与演进 | 第17-18页 |
2.3 国外工学结合模式的启示 | 第18-20页 |
2.3.1 国外工学结合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3.2 国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启示 | 第19-20页 |
2.4 民办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| 第20-22页 |
2.4.1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意义 | 第20-21页 |
2.4.2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现实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| 第22-31页 |
3.1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背景 | 第22页 |
3.2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| 第22-26页 |
3.2.1 制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| 第22-23页 |
3.2.2 专业建设改革 | 第23-24页 |
3.2.3 课程建设改革 | 第24-25页 |
3.2.4 学生管理改革 | 第25-26页 |
3.3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3.1 学院完善管理体制、积极开发合作企业 | 第26页 |
3.3.2 加强双师建设,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| 第26-27页 |
3.3.3 引导学生思想观念 | 第27页 |
3.4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实施过程 | 第27-28页 |
3.4.1 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 | 第27-28页 |
3.4.2 完善实习考核评价 | 第28页 |
3.5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5.1 学生和教师的观念有极大改观 | 第28-29页 |
3.5.2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| 第29页 |
3.5.3 促进了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 | 第29页 |
3.5.4 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1-37页 |
4.1 政府缺乏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操作性规定 | 第31-32页 |
4.1.1 政府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立法工作不完善 | 第31页 |
4.1.2 政府部门有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缺失 | 第31-32页 |
4.1.3 民办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获取政府扶持有限 | 第32页 |
4.2 社会、企业对工学结合认知度不够 | 第32-34页 |
4.2.1 社会舆论对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宣传不够 | 第32-33页 |
4.2.2 企业在接纳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注重“工”轻视“学” | 第33-34页 |
4.3 学校推动“工学结合”模式措施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4.3.1 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存在形而上的思想 | 第34页 |
4.3.2 民办高职院校自身条件不足,自主办学优势未体现 | 第34-35页 |
4.3.3 民办高职院校未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| 第35页 |
4.4 学生、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存在误解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| 第37-45页 |
5.1 政府需出台具体的操作性规定 | 第37-38页 |
5.1.1 政府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立法 | 第37-38页 |
5.1.2 政府指导,行业协会主导搭建工学结合平台 | 第38页 |
5.1.3 政府应增强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扶持力度 | 第38页 |
5.2 舆论宣传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| 第38-40页 |
5.2.1 社会舆论积极宣传工学结合,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| 第38-39页 |
5.2.2 充分调动企业育人积极性 | 第39-40页 |
5.3 学校充分发挥自主性,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| 第40-45页 |
5.3.1 确立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主导作用,完善内部管理 | 第40-42页 |
5.3.2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,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| 第42-43页 |
5.3.3 引导学生学习观念 | 第43-4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5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