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历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4页 |
1.2.1 倾倒变形体发育规律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2.2 倾倒变形体岩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2.3 倾倒变形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倾倒变形体区域分布发育规律研究 | 第28-71页 |
2.1 倾倒变形体工程实例统计 | 第28-31页 |
2.2 倾倒变形体地理位置分布规律分析 | 第31-36页 |
2.3 倾倒变形体区域地质易发性规律研究 | 第36-55页 |
2.3.1 区域地质条件 | 第36-42页 |
2.3.2 评价体系建立 | 第42-43页 |
2.3.3 易发性区划评价 | 第43-55页 |
2.4 倾倒变形体地理位置易发性规律研究 | 第55-68页 |
2.4.1 评价体系建立 | 第55-56页 |
2.4.2 易发性区划评价 | 第56-62页 |
2.4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2-68页 |
2.5 倾倒变形体(区域地质+地理位置)易发性分区规律综合分析 | 第68-7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三章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岩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| 第71-98页 |
3.1 常见岩质边坡岩级评价体系介绍 | 第71-75页 |
3.1.1 RMR、SMR | 第71-72页 |
3.1.2 CSMR、HSMR、TRM、TSMR | 第72-73页 |
3.1.3 评价体系适用性分析 | 第73-75页 |
3.2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岩体质量评价体系建立 | 第75-91页 |
3.2.1 倾倒变形体几何特征发育规律总结 | 第75-79页 |
3.2.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倾倒变形体几何特征发育规律分析 | 第79-85页 |
3.2.3 不连续面产状调整值F3修正 | 第85-88页 |
3.2.4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岩体质量评价体系(QD-CSMR)建立 | 第88-91页 |
3.3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倾倒程度及弯折带力学特性研究 | 第91-96页 |
3.3.1 倾倒变形体倾倒程度强弱研究 | 第91-93页 |
3.3.2 基于悬臂梁模型的倾倒变形体弯折带力学特性浅析 | 第93-9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四章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| 第98-108页 |
4.1 常见水电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简介与评价 | 第98-99页 |
4.1.1 取值方法简介 | 第98-99页 |
4.1.2 取值方法评价 | 第99页 |
4.2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探究 | 第99-105页 |
4.2.1 试验法 | 第99-102页 |
4.2.2 估算法 | 第102-105页 |
4.2.3 经验法 | 第105页 |
4.3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力学参数取值流程 | 第105-10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五章 西部某水电站导流明渠边坡倾倒变形现象研究 | 第108-147页 |
5.1 导流明渠边坡工程地质条件与变形破坏特征介绍 | 第108-112页 |
5.1.1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08-110页 |
5.1.2 变形破坏特征 | 第110-112页 |
5.2 基于克里金插值法边坡监测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| 第112-122页 |
5.2.1 位移监测布置方案及克里金插值法简介 | 第112-115页 |
5.2.2 监测位移插值分析 | 第115-122页 |
5.3 基于UDEC边坡变形破坏演化规律分析 | 第122-133页 |
5.3.1 离散元概述 | 第122页 |
5.3.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| 第122-124页 |
5.3.3 成果分析 | 第124-133页 |
5.4 导流明渠边坡变形特征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| 第133-145页 |
5.4.1 基于监测位移分析成果的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| 第133-138页 |
5.4.2 基于UDEC分析成果的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| 第138-142页 |
5.4.3 边坡位移变化特征总结及变形机理浅析 | 第142-144页 |
5.4.4 西部水电倾倒变形体工程治理对策 | 第144-14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45-14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7-150页 |
6.1 结论 | 第147-149页 |
6.2 展望 | 第149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