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

“得寸进尺”还是“适可而止”--基于博弈范式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44页
    1 宽恕的概念及界定第12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不同视角下的宽恕概念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宽恕的模型第16-22页
    2 对于宽恕后行为的研究第22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对于宽恕结果的分类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从冒犯者的行为层面对宽恕结果的研究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两组结论相反的例子第27-30页
    3 影响宽恕的因素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人格因素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移情能力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人际关系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文化因素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其他因素第32-33页
    4 宽恕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局限之处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 宽恕研究的主要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 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之处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 针对局限之处的改进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4 对于宽恕实验范式的思考第36-38页
    5 博弈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整合范式的不足和缺陷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 博弈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 囚徒困境范式在宽恕研究中的运用第39-44页
第二章 问题提出第44-49页
    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6-47页
    2 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及研究假设第47页
    3 研究意义第47-48页
    4 研究思路第48-49页
第三章 研究一: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9-62页
    1 引言第49-50页
    2 研究方法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研究方法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研究对象的抽样与选择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研究工具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研究过程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3 研究结果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对于访谈的总体描述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得到宽恕后行为影响因素类属的划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具体类属的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研究的效度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4 讨论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 对于影响因素的归纳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研究的推论性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关于伦理因素的考虑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 可能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第60-62页
第四章 研究二: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研究第62-102页
    1 引言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直接研究的矛盾之处及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间接研究的矛盾之处及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本研究的设计第64-65页
    2 预实验第65-7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方法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预实验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完善后的总实验程序第70-71页
    3 实验研究a:双方关系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方法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结果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讨论第77-78页
    4 实验研究b:报复的可能性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方法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结果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讨论第82-83页
    5 实验研究c:伤害意图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方法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 结果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 讨论第87页
    6 问卷研究d:人格因素对冒犯者受到宽恕后行为的影响第87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1 方法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2 结果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 讨论第94-95页
    7 研究e:基于真实情境回忆的研究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7.1 方法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7.2 结果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7.3 讨论第99页
    8 研究二的总讨论第99-101页
    9 结论第101-102页
第五章 研究三: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动机的研究第102-115页
    1 引言第102-104页
    2 方法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实验程序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被试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研究工具第108-109页
    3 结果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答题题目的筛选、编排与难度分析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宽恕变量操纵的有效应分析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卡方检验的结果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方差分析的结果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:协方差分析的结果第113页
    4 讨论第113-115页
第六章 研究四: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机制的研究第115-135页
    1 引言第115-119页
    2 方法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研究对象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研究工具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研究程序第122页
    3 结果第122-1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宽恕判断与宽恕知觉评价的一致性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情境性内疚和特质性内疚的一致性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得到宽恕的程度对宽恕后行为的影响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3.6 中介作用的分析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3.7 调节作用的分析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3.8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第126-131页
    4 讨论第131-1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研究的总体发现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得到宽恕的程度对宽恕后行为的影响第132页
        4.3 中介效应的分析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4.4 调节效应的分析第133-135页
第七章 总讨论与结论第135-147页
    1 研究的整体概况第135-137页
    2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分析第137-140页
    3 对以往矛盾之处的分析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不同研究对宽恕与和解的关系认识不一致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不同研究对自我宽恕的理论认识不一致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 不同研究对双方人际互动的认识不一致第142-143页
    4 对人际互动的启示第143页
    5 研究的主要突破和创新之处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方法学层面的创新与突破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 研究内容层面的创新与突破第144页
    6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与展望第144-147页
参考文献第147-161页
附录第161-181页
    附录1:研究一的访谈提纲第161-162页
    附录2:研究一的受访者信息收集表第162-163页
    附录3:研究一的受访者《知情同意书》第163-164页
    附录4:研究二中答题游戏的题目第164-167页
    附录5:研究二中博弈选择卡片第167-170页
    附录6:50道题版本的大五人格问卷(50-Item Set of IPIP Big-Five Factor Markers)第170-172页
    附录7:感恩问卷(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 6,GQ-6)第172-173页
    附录8:研究三中博弈选择卡片第173-174页
    附录9:内疚和羞愧倾向量表(Guilt and Shame Proneness Scale,GASP)第174-179页
    附录10:基本共情量表(Basic Empathy Scale,BES)第179-181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81-183页
后记第183-184页

论文共1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学生化学思维研究
下一篇:顿悟问题解决中重构过程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