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生态位模型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2 动物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研究概述 | 第16-21页 |
1.2.1 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组成 | 第17页 |
1.2.2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| 第17-19页 |
1.2.3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在遗传学上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3 微卫星DNA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 种群遗传结构特征 | 第22-23页 |
1.5 务川臭蛙(Odorrana wuchuanensis)研究概况 | 第23-25页 |
1.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务川臭蛙种群潜在分布区预测 | 第26-36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6-28页 |
2.2.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| 第28-30页 |
2.2.3 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2.3 结果 | 第30-34页 |
2.3.1 MaxEnt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显著性 | 第30页 |
2.3.2 务川臭蛙种群潜在分布区 | 第30-32页 |
2.3.3 务川臭蛙种群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| 第32-34页 |
2.4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务川臭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及其系统发生分析 | 第36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36-37页 |
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37-41页 |
3.2.1 实验材料和主要设备 | 第37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37-41页 |
3.3 结果 | 第41-46页 |
3.3.1 务川臭蛙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| 第41-43页 |
3.3.2 线粒体基因结构 | 第43-44页 |
3.3.3 核糖体RNA和转换RNA基因 | 第44页 |
3.3.4 蛋白质编码基因 | 第44页 |
3.3.5 非编码区 | 第44-45页 |
3.3.6 系统发生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4 讨论 | 第46-50页 |
3.4.1 务川臭蛙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 | 第46-47页 |
3.4.2 线粒体控制区和WANCY区域 | 第47-48页 |
3.4.3 系统发生分析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务川臭蛙遗传结构分析 | 第50-64页 |
4.1 引言 | 第50-52页 |
4.2 材料和方法 | 第52-57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4.2.2 实验方法 | 第53-57页 |
4.3 结果 | 第57-61页 |
4.4 讨论 | 第61-64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80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