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1 糯性小麦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2 关于小麦淀粉体发育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1 淀粉体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生、增殖 | 第12-13页 |
1.3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淀粉体的消亡 | 第13-14页 |
1.4 小麦淀粉的合成及理化性质 | 第14-15页 |
1.4.1 小麦淀粉的生物合成 | 第14-15页 |
1.4.2 小麦淀粉的理化性质 | 第15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糯性与非糯性小麦颖果淀粉体的发育 | 第17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17页 |
2.1.2 颖果生长指标的测定 | 第17页 |
2.1.3 颖果形态观察及组织化学染色 | 第17-18页 |
2.1.4 胚乳淀粉体的显微结构观察 | 第18页 |
2.1.5 胚乳淀粉体的测定 | 第18页 |
2.1.6 数据分析 | 第18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28页 |
2.2.1 颖果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| 第18-19页 |
2.2.2 颖果生长指标的变化 | 第19-20页 |
2.2.3 颖果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| 第20-22页 |
2.2.4 可溶性糖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变化 | 第22-24页 |
2.2.5 胚乳淀粉体的发育 | 第24-28页 |
2.3 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萌发过程中淀粉体的消亡 | 第29-35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1.1 供试材料 | 第29页 |
3.1.2 颖果组织化学染色 | 第29页 |
3.1.3 颖果淀粉的提取 | 第29页 |
3.1.4 胚乳淀粉体的显微结构观察 | 第29-30页 |
3.1.5 胚乳淀粉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3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 萌发过程中小麦胚乳的形态变化 | 第30页 |
3.2.2 胚乳淀粉体的消亡 | 第30-34页 |
3.3 讨论 | 第34-35页 |
3.3.1 萌发过程中小麦胚乳的形态变化 | 第34页 |
3.3.2 萌发过程中胚乳淀粉体的形态变化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糯性与非糯性小麦成熟籽粒淀粉体的形态和理化性质 | 第35-4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4.1.1 供试材料 | 第35页 |
4.1.2 淀粉体的提取 | 第35页 |
4.1.3 淀粉体的形态观察 | 第35页 |
4.1.4 淀粉体的粒度分布分析 | 第35页 |
4.1.5 淀粉的糊化特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1.6 淀粉的红外光谱(ATR-FTIR)分析 | 第36页 |
4.1.7 淀粉的X-射线衍射波谱(XRD)分析 | 第36页 |
4.1.8 数据分析 | 第3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2.1 胚乳淀粉体的形态 | 第36-37页 |
4.2.2 胚乳淀粉体的粒度分布 | 第37-39页 |
4.2.3 淀粉的糊化特性(RVA) | 第39-40页 |
4.2.4 淀粉的ATR-FTIR波谱 | 第40-41页 |
4.2.5 淀粉的XRD波谱 | 第41-42页 |
4.3 讨论与小结 | 第42-45页 |
4.3.1 淀粉体形态及粒度分布与淀粉品质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4.3.2 糯性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 | 第43页 |
4.3.3 淀粉的ATR-FTIR和XRD波谱与淀粉结构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45-47页 |
5.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45页 |
5.1.1 糯性和非糯性小麦颖果发育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,但淀粉体发育存在显著差异 | 第45页 |
5.1.2 糯性和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消亡均具有时序性,但糯性小麦淀粉体消亡速度较快 | 第45页 |
5.1.3 糯性和非糯性小麦淀粉相关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 | 第45页 |
5.2 展望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