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观水体水和养分动态平衡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国内外水环境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服务功能 | 第13-14页 |
1.2.1 城市发展必要条件 | 第13-14页 |
1.2.2 污染物净化作用 | 第14页 |
1.2.3 调节微气候 | 第14页 |
1.2.4 动植物栖息地 | 第14页 |
1.2.5 城市建设 | 第14页 |
1.3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危害 | 第14-17页 |
1.3.1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 | 第15-16页 |
1.3.2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 | 第16-17页 |
1.4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4.3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2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及机理 | 第18-21页 |
2.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| 第18页 |
2.2 湿地技术 | 第18-19页 |
2.3 浮岛技术 | 第19页 |
2.4 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| 第19-20页 |
2.5 微生物修复技术 | 第20-21页 |
3 洋湖湿地公园景观水体特征 | 第21-34页 |
3.1 洋湖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| 第21-23页 |
3.1.1 研究背景 | 第21-22页 |
3.1.2 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3.1.3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1.4 上层次规划 | 第23页 |
3.2 洋湖湿地公园现状调研 | 第23-30页 |
3.2.1 湿地景区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3.2.2 湿地景区水体现状调研 | 第23-27页 |
3.2.3 湿地公园水质检测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4 小结 | 第29-30页 |
3.3 洋湖湿地公园水分和养分管理现状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3.1 营养盐富集 | 第30-32页 |
3.3.2 漂浮物较多 | 第32页 |
3.3.3 水系流动性差 | 第32页 |
3.3.4 水道未按规划设计实施 | 第32页 |
3.3.5 植物种类单一 | 第32-33页 |
3.3.6 水土流失 | 第33页 |
3.3.7 景观水体周边废水 | 第33页 |
3.3.8 管理不善 | 第33-34页 |
4 景观水体水质动态平衡管理基础模型 | 第34-56页 |
4.1 洋湖湿地公园水和养分动态平衡模型 | 第35-37页 |
4.1.1 洋湖湿地公园水分动态平衡关系式 | 第35-36页 |
4.1.2 洋湖湿地公园养分动态平衡关系式 | 第36-37页 |
4.2 洋湖湿地公园水量动态平衡状态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2.1 坪塘再生水厂补水量 | 第38页 |
4.2.2 湿地公园蒸发量 | 第38页 |
4.2.3 湿地公园渗透量 | 第38-39页 |
4.2.4 湿地公园植物蒸腾需水量 | 第39页 |
4.2.5 湿地公园降水量 | 第39页 |
4.2.6 湿地公园水量动态变化状况 | 第39-42页 |
4.3 洋湖湿地公园养分动态平衡状态分析 | 第42-54页 |
4.3.1 养分的输入 | 第43-44页 |
4.3.2 养分的输出 | 第44-45页 |
4.3.3 湿地公园养分动态变化状况 | 第45-54页 |
4.4 小结 | 第54-56页 |
5 洋湖湿地公园景观水体水质保障与管理 | 第56-62页 |
5.1 水质保障控制技术 | 第56-59页 |
5.1.1 水质控制目标 | 第56页 |
5.1.2 水源质和量的提高 | 第56-57页 |
5.1.3 入湖净化 | 第57-58页 |
5.1.4 生态治理 | 第58-59页 |
5.2 水质保证管理建议 | 第59-61页 |
5.2.1 日常维护 | 第59-60页 |
5.2.2 管理团队 | 第60-61页 |
5.3 工程效益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3.1 社会效益 | 第61页 |
5.3.2 环境效益 | 第61-62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建议 | 第63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