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稻病虫害论文

水稻类病斑基因SPL33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英文缩略表第12-13页
第一章 引言第13-27页
    1.1 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13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类病斑突变体概述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类病斑突变体的来源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类病斑的发生机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类病斑突变体的抗病性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水稻类病斑基因的克隆第17-22页
    1.2 eEF1A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eEF1A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eEF1A参与蛋白降解过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eEF1A参与调控细胞骨架系统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eEF1A参与细胞核物质输出第25页
    1.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-27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-36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稻材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病原菌株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载体质粒、大肠杆菌、农杆菌和酵母菌株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实验试剂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田间种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表型及农艺性状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光照和温度处理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花器官形态及花粉活力观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因定位群体构建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检测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基因的定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互补载体构建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过表达载体构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3 序列比对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4 RNA提取和qRT-PCR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5 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6 亚细胞定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7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8 叶绿体透射电镜观察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9 组织化学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0 抗病性鉴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1 基因表达谱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2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35-36页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6-66页
    3.1 类病斑突变体spl33表型鉴定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突变体spl33形态观察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农艺性状调查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突变体spl33表型受温度和光照影响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突变体spl33花器官和花粉育性的观察第38-39页
    3.2 类病斑突变体SPL33基因定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突变体spl33的遗传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突变体SPL33基因的初定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突变体SPL33基因的精细定位第40-41页
    3.3 SPL33基因的克隆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PL33基因的互补验证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SPL33基因的过表达分析第43页
    3.4 SPL33基因编码eEF1A-like蛋白第43-45页
    3.5 SPL33与同源基因LOC_Os04g50870的关系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3.6 SPL33基因表达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3.7 SPL3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49页
    3.8 SPL33调控活性氧积累和细胞死亡第49-52页
    3.9 SPL33基因调控叶片早衰第52-54页
    3.10 SPL33基因调控水稻的防御反应第54-56页
    3.11 转录组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1.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1.2 转录组数据验证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1.3 GO富集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1.4 KEGG富集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3.12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2.1 SPL33与 26S蛋白酶复合体亚基在酵母中互作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2.2 SPL33与水稻类病斑RLS1和OsLMS在酵母中互作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2.3 SPL33与其他蛋白在酵母中的互作第64-66页
第四章 讨论第66-69页
    4.1 SPL33编码一个eEF1A-like蛋白第66页
    4.2 SPL33功能缺失导致细胞死亡和叶片早衰第66-67页
    4.3 SPL33功能缺失诱导水稻的防御反应第67-69页
第五章 结论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81页
附录第81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作者简历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热学分析及承载特性试验研究
下一篇:中医内观话疗结合生物能量修复治疗不寐的临床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