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光储微电网多目标优化配置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论文的选题背景 | 第11-16页 |
1.1.1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1.2 风光互补微电网 | 第13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微电网 | 第16-17页 |
1.2.2 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| 第18-21页 |
1.3.1 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1.3.2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1页 |
2 风光互补微电网原理及特性 | 第21-32页 |
2.1 风光互补微电网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2 太阳能光伏发电子系统 | 第22-25页 |
2.2.1 太阳能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2.2 光伏电池特性 | 第23-25页 |
2.3 风力发电机子系统 | 第25-27页 |
2.3.1 风力机基本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3.2 风力机工作特性 | 第26-27页 |
2.4 储能子系统 | 第27-30页 |
2.4.1 蓄电池特性 | 第28-29页 |
2.4.2 超级电容器特性 | 第29页 |
2.4.3 复合储能的充放电过程 | 第29-30页 |
2.5 控制器、逆变器和卸荷器 | 第30页 |
2.6 微电网系统的发电量管理策略 | 第30-32页 |
3 风光互补微电网容量配置及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| 第32-40页 |
3.1 风光互补微电网的容量配置 | 第32-36页 |
3.1.1 风速和太阳辐射数据统计 | 第32-33页 |
3.1.2 微电网构成 | 第33页 |
3.1.3 风机日发电量计算 | 第33-35页 |
3.1.4 光伏日发电量计算 | 第35-36页 |
3.1.5 负荷日用电量计算 | 第36页 |
3.2 风光互补微电网优化配置模型 | 第36-40页 |
3.2.1 目标函数 | 第36-39页 |
3.2.2 约束条件 | 第39-40页 |
4 算法研究和分析 | 第40-60页 |
4.1 多目标优化 | 第40-42页 |
4.1.1 一般多目标问题数学描述 | 第40-41页 |
4.1.2 多目标优化问题与单目标优化问题比较 | 第41页 |
4.1.3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性能指标 | 第41-42页 |
4.2 基本粒子群 | 第42-44页 |
4.3 自适应网格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| 第44-48页 |
4.3.1 存档机制 | 第45-46页 |
4.3.2 CMOPSO算法的流程 | 第46-47页 |
4.3.3 自适应网格算法 | 第47-48页 |
4.4 精英非支配解排序遗传算法 | 第48-50页 |
4.5 性能度量指标 | 第50-51页 |
4.6 CMOPSO算法和NSGA-II的测试 | 第51-52页 |
4.6.1 仿真条件 | 第51-52页 |
4.6.2 标准测试函数 | 第52页 |
4.7 测试结果分析与对比 | 第52-60页 |
5 仿真分析 | 第60-65页 |
5.1 微电网两目标和三目标优化设计 | 第60-62页 |
5.1.1 微电网两目标优化 | 第60-61页 |
5.1.2 微电网三目标优化 | 第61-62页 |
5.2 微电网两目标和三目标结果的对比 | 第62页 |
5.3 微电网复合储能和单一储能方式的比较 | 第62-63页 |
5.4 微电网三种独立供电方式的比较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