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抗菌剂的分类 | 第13-17页 |
1.2.1 无机抗菌剂 | 第13-14页 |
1.2.2 有机抗菌剂 | 第14页 |
1.2.3 天然抗菌剂 | 第14-15页 |
1.2.4 高分子抗菌剂 | 第15-17页 |
1.3 抗菌材料中抗菌剂的引入 | 第17-18页 |
1.4 制备阳离子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高分子抗菌剂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.1 稀释法 | 第19页 |
1.5.2 抑菌圈法 | 第19-20页 |
1.5.3 振荡接触法 | 第20页 |
1.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| 第20-23页 |
1.6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6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3-36页 |
2.1 前言 | 第23页 |
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部分 | 第24-26页 |
2.3.1 单体的纯化 | 第24-25页 |
2.3.2 功能化单体(M-PHGH)的合成 | 第25-26页 |
2.3.3 聚丙烯酸酯抗菌乳液的合成过程 | 第26页 |
2.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| 第26-28页 |
2.4.1 固含量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4.2 凝胶率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4.3 转化率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4.4 乳液的稳定性 | 第27页 |
2.4.5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4.6 FT-IR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4.7 扫描电镜SEM分析 | 第28页 |
2.4.8 接触角测试 | 第28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5页 |
2.5.1 FT-IR谱图 | 第28-29页 |
2.5.2 SEM | 第29-30页 |
2.5.3 接触角测试分析 | 第30页 |
2.5.4 粒径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5.5 稳定性分析 | 第31页 |
2.5.6 不同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5.7 不同单体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5.8 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抗菌性能研究 | 第36-46页 |
3.1 前言 | 第36页 |
3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6-38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38-40页 |
3.3.1 实验准备 | 第38页 |
3.3.2 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剂的MIC和MBC | 第38-39页 |
3.3.4 SEM细菌形态观察 | 第39-40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4页 |
3.4.1 聚丙烯酸酯乳液对五coli和S. aureus的抗菌作用 | 第40-43页 |
3.4.2 聚丙烯酸酯乳液对白色念球菌的抗菌作用 | 第43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聚丙烯酸酯乳液与纤维素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6-54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7-48页 |
4.2.1 改性聚丙烯酸酯抗菌蔗渣纤维素的制备 | 第47页 |
4.2.2 改性聚丙烯酸酯抗菌蔗渣纤维素的抗菌性能测试 | 第47-48页 |
4.2.3 温度对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蔗渣纤维素抗菌性能的影响 | 第48页 |
4.2.4 作用时间对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蔗渣纤维素抗菌性能的影响 | 第48页 |
4.2.5 浓度对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蔗渣纤维素抗菌性能的影响 | 第4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2页 |
4.3.1 摇瓶法测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 | 第48-49页 |
4.3.2 温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3.3 作用时间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4 浓度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4 聚丙烯酸酯乳液/蔗渣纤维的吸附过程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7页 |
5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5.2 展望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