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3.3 本文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光伏发电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7-22页 |
2.1 光伏电池功率输出特性 | 第17-19页 |
2.2 光伏发电现有运行模式 | 第19-21页 |
2.2.1 从投资运营模式上分 | 第19-21页 |
2.2.2 从建设模式上分 | 第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河北省能源结构与光伏发电产业现状分析 | 第22-30页 |
3.1 河北省能源生产消费特点 | 第22-25页 |
3.1.1 资源禀赋及区域结构 | 第22页 |
3.1.2 能源生产总量及品种结构 | 第22-24页 |
3.1.3 能源消费总量及品种结构 | 第24页 |
3.1.4 能源消费的区域结构 | 第24-25页 |
3.1.5 能源供需平衡状况 | 第25页 |
3.2 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动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1 能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2 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| 第26页 |
3.2.3 能源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分析 | 第26页 |
3.3 河北省清洁能源需求量预测 | 第26-28页 |
3.3.1 河北省“十三五”末最大允许碳排放量预测 | 第26-27页 |
3.3.2 河北省“十三五”末清洁能源需求量预测 | 第27-28页 |
3.4 河北省光伏发电现状 | 第28-2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河北省光伏发电潜力区域差异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0-39页 |
4.1 光伏发电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3页 |
4.1.1 太阳能资源供给潜力 | 第30页 |
4.1.2 可用土地资源供给潜力 | 第30页 |
4.1.3 地区气候适宜度 | 第30-33页 |
4.1.4 地区电力需求潜力 | 第33页 |
4.2 光伏发电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3页 |
4.3 潜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33-37页 |
4.3.1 时序权重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4.3.2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4.3.3 基于均值关联度的动态多指标评价模型 | 第36-3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河北省光伏发电潜力区域差异评价 | 第39-51页 |
5.1 太阳能资源供给潜力区域差异 | 第39-41页 |
5.1.1 太阳能资源丰富性差异 | 第39-40页 |
5.1.2 太阳能资源利用价值差异 | 第40页 |
5.1.3 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差异 | 第40-41页 |
5.2 可用土地资源供给区域差异 | 第41-44页 |
5.2.1 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土地资源供给差异 | 第41-43页 |
5.2.2 分布式光伏电站土地资源供给差异 | 第43-44页 |
5.3 气候适宜度区域差异 | 第44-46页 |
5.3.1 温度适宜度差异 | 第44页 |
5.3.2 湿度适宜度差异 | 第44-45页 |
5.3.3 风速适宜度差异 | 第45页 |
5.3.4 空气质量差异 | 第45-46页 |
5.4 地区电力需求潜力区域差异 | 第46-48页 |
5.5 河北省各区域光伏发电潜力综合评价 | 第48-5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河北省光伏发电潜力协调开发机制研究 | 第51-58页 |
6.1 各区域光伏发电潜力开发推进机制 | 第51-54页 |
6.1.1 大型光伏电站建设推进机制 | 第51-53页 |
6.1.2 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推进机制 | 第53-54页 |
6.2 光伏发电潜力开发整体协调机制 | 第54-58页 |
6.2.1 光伏发电潜力协调开发政策机制 | 第54-55页 |
6.2.2 光伏发电潜力协调开发市场机制 | 第55-56页 |
6.2.3 光伏发电潜力协调开发技术机制 | 第56-58页 |
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