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选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创新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综述 | 第19-27页 |
2.1 医疗保障的公平和效率理论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1.1 医疗保障的公平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2 医疗保障效率的基础理论 | 第20页 |
2.2 解析结构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2.1 解析结构模型的程序 | 第21页 |
2.2.2 解析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2.2.3 解析结构模型的分解 | 第22页 |
2.3 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主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3.1 层次分析法(AHP)及其判断矩阵集结方法介绍 | 第22-24页 |
2.3.2 因子分析法介绍 | 第24页 |
2.4 区间数相关基础理论 | 第24-26页 |
2.4.1 区间数相关知识 | 第24-25页 |
2.4.2 区间数评价矩阵的定义 | 第25页 |
2.4.3 区间数多指标矩阵的无量纲化 | 第25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评价指标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| 第27-43页 |
3.1 最优集结方法的研究思路 | 第27-29页 |
3.1.1 指标的评价值向平面点集的映射 | 第27-28页 |
3.1.2 最优集结模型 | 第28-29页 |
3.2 植物模拟生长算法理论 | 第29-36页 |
3.2.1 植物模拟生长的演绎方式 | 第30-31页 |
3.2.2 植物模拟生长的迭代方法 | 第31-34页 |
3.2.3 改进植物模拟生长算法 | 第34-35页 |
3.2.4 植物模拟生长算法求解最优集结点 | 第35-36页 |
3.3 最优集结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3.1 最优集结法与几何平均法的比较 | 第36-39页 |
3.3.2 最优集结法与基于m阶简单无向连通图理论集结法的比较 | 第39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医疗保障能力地区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43-51页 |
4.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模型构建 | 第43-48页 |
4.1.1 指标的选取及其来源 | 第43-44页 |
4.1.2 邻接矩阵建立 | 第44-45页 |
4.1.3 可达矩阵计算 | 第45页 |
4.1.4 可达矩阵的分解 | 第45-47页 |
4.1.5 基于ISM(解析结构模型)的社会医疗保障专家评价指标关联性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 医疗保障评价指标主客观权重的集结及其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8-50页 |
4.2.1 医疗保障能力评价信息的收集处理 | 第48页 |
4.2.2 医疗保障能力评判指标主观权重信息提取和集结 | 第48-49页 |
4.2.3 医疗保障能力评判指标客观权重信息提取 | 第49页 |
4.2.4 医疗保障能力综合评价值的信息处理和求解 | 第49-5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医疗保障能力地区评价实证分析 | 第51-72页 |
5.1 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| 第51-61页 |
5.1.1 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| 第51-59页 |
5.1.2 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| 第59-61页 |
5.1.3 医疗保障能力评价指的综合权重 | 第61页 |
5.2 医疗保障能力地区评价研究 | 第61-69页 |
5.2.1 医疗保障能力地区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和处理 | 第61-67页 |
5.2.2 医疗保障能力地区综合评价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3 对策建议 | 第69-70页 |
5.3.1 从政策和资金上保证地区高质量医疗保障能力 | 第69-70页 |
5.3.2 均衡地区医疗卫生建设,加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 | 第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0-81页 |
附录B 论文相关数据和算法源程序 | 第81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