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一 概念梳理 | 第11-13页 |
二 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(一) 齐己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二)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三) 诗禅观研究 | 第15-16页 |
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
(一) 学界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| 第16页 |
(二) 本文个案分析以及观念史研究的考察方法与视角 | 第16-17页 |
(三)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诗禅观的发生与流变论略 | 第18-36页 |
第一节 佛教东来与诗禅文学的产生契机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六朝文学中诗禅观的萌发 | 第20-23页 |
第三节 唐代禅学的兴起与以禅喻诗的风行 | 第23-26页 |
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落对诗禅观的重构 | 第26-28页 |
第五节 北宋诗僧与士大夫文学对诗禅观的继承与发展 | 第28-31页 |
第六节 诗禅的余音:明清时期诗禅观的嬗变 | 第31-36页 |
第二章 诗僧与诗禅 | 第36-51页 |
第一节 重僧弘法:晚唐诗僧群落兴起的政治背景 | 第36-39页 |
第二节 以诗进身:诗歌对僧人人生的现实意义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长安与江南:地域文化对诗僧群落的塑造 | 第41-44页 |
第四节 雪月禅机:晚唐诗僧的文化生活取向 | 第44-47页 |
第五节 湘楚诗僧:齐己诗禅观产生的文化背景 | 第47-51页 |
第三章 齐己诗禅观考索 | 第51-68页 |
第一节 齐己诗法论对禅学理论的借鉴 | 第51-58页 |
(一) “势” | 第51-55页 |
(二) “时” | 第55-57页 |
(三) “门”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诗式与禅境:“齐己体”所展现的诗禅互补 | 第58-61页 |
第三节 齐己诗歌中展露的诗禅矛盾与艰难抉择 | 第61-64页 |
第四节 化元与归一:诗禅熔铸的最高诗学理想 | 第64-68页 |
第四章 此岸是诗——齐己诗学思想试析 | 第68-90页 |
第一节 六朝以来声律论对齐己诗学思想的影响 | 第68-71页 |
第二节 “苦吟之风”与齐己对诗歌创作技巧的重视 | 第71-74页 |
第三节 《风骚旨格》构建的诗法思想体系 | 第74-78页 |
第四节 齐己生平交游中所展示的诗歌理想与文学认同 | 第78-84页 |
(一) 苦吟 | 第78-80页 |
(二) 风雅传统 | 第80-83页 |
(三) 引禅境入诗境 | 第83-84页 |
小结 | 第84页 |
第五节 “诗魔”非魔——诗与齐己的人生价值观 | 第84-90页 |
第五章 彼岸为禅——齐己禅学思想试析 | 第90-111页 |
第一节 南宗禅广泛兴起的禅学背景 | 第90-91页 |
第二节 齐己对“白莲社”的追慕与模仿 | 第91-95页 |
第三节 沩仰宗禅学的具体影响 | 第95-101页 |
(一) “无心是道,日用是道” | 第96-97页 |
(二) 顿悟与渐修相结合 | 第97-99页 |
(三) 浓厚的道家和道教色彩 | 第99-101页 |
第四节 齐己交游中所展示的宗教认同 | 第101-105页 |
第五节 禅味之余——齐己与晚唐诗僧创作中的“玄禅互释” | 第105-111页 |
(一) 引老庄思想入诗 | 第107-108页 |
(二) 引玄学因子入诗 | 第108-109页 |
(三) 对生命本体的超越 | 第109-111页 |
第六章 诗禅观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| 第111-131页 |
第一节 诗禅观与“以禅入诗”的融通和区别 | 第111-114页 |
第二节 诗禅观对后世“禅诗”和僧诗所起的作用 | 第114-117页 |
第三节 由诗律入诗法:诗禅观在诗歌创作技巧史中的转折作用 | 第117-119页 |
第四节 诗禅观:推动象喻式批评的发展 | 第119-123页 |
第五节 诗禅观对“立文字”元命题的深化探讨 | 第123-127页 |
第六节 对齐己的“偏见”——后世文人对齐己诗禅观的遮蔽与取舍 | 第127-131页 |
结语 | 第131-132页 |
附录 | 第132-143页 |
附录一:晚唐五代艺僧成就探微 | 第132-139页 |
附录二 晚唐五代诗格中“门”目辑略 | 第139-141页 |
附录三 齐己赠答、送别诗数量统计表 | 第141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