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理论价值 | 第11-12页 |
1.1.3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问题的界定与思路框架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问题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2.2 研究思路框架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创新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27页 |
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2.1.1 国外关于政府质量奖制度的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1.2 国外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2.2.1 国内关于政府质量奖制度的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2.2 国内企业经营绩效的评定 | 第24-26页 |
2.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述评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运行现状 | 第27-47页 |
3.1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的产生背景 | 第27-30页 |
3.2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的层次划分 | 第30-38页 |
3.2.1 国家级的中国质量奖成果统计 | 第30-32页 |
3.2.2 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级的政府质量奖成果统计 | 第32-34页 |
3.2.3 市(州、区、盟)级的政府质量奖成果统计 | 第34-37页 |
3.2.4 县(区、市)级的政府质量奖成果统计 | 第37-38页 |
3.3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的评奖标准 | 第38-41页 |
3.4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的运行程序 | 第41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运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| 第47-58页 |
4.1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运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机理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2 研究假设 | 第49-52页 |
4.2.1 政府质量奖制度与企业经营绩效 | 第49-51页 |
4.2.2 企业特征对政府质量奖制度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 基于我国政府质量奖视角的上市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3.1 基于政府质量奖的上市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的比较 | 第53-54页 |
4.3.2 基于政府质量奖的上市企业营业总收入的比较 | 第54页 |
4.3.3 基于政府质量奖的上市企业销售期间费用率的比较 | 第54-55页 |
4.3.4 基于政府质量奖的上市企业总资产周转率的比较 | 第55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研究设计 | 第58-68页 |
5.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| 第58-59页 |
5.2 指标选取与定义 | 第59-61页 |
5.2.1 企业特征衡量 | 第59-60页 |
5.2.2 企业经营绩效衡量与指标定义 | 第60-61页 |
5.3 事件研究法 | 第61-66页 |
5.3.1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的基本思想 | 第61-62页 |
5.3.2 定义事件、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 | 第62-63页 |
5.3.3 配对样本选择 | 第63-64页 |
5.3.4 计算正常收益和超常收益的计量模型 | 第64-65页 |
5.3.5 检验方法 | 第65-66页 |
5.4 面板数据模型 | 第66-67页 |
5.4.1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思想 | 第66页 |
5.4.2 构建模型 | 第66-6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我国政府质量奖制度运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| 第68-82页 |
6.1 样本统计 | 第68-69页 |
6.2 获奖前后企业经营绩效变化结果分析 | 第69-77页 |
6.2.1 事件研究法每年超常收益表现 | 第69-71页 |
6.2.2 事件研究法多窗口超常收益表现 | 第71-73页 |
6.2.3 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| 第73-76页 |
6.2.4 获奖前后企业经营绩效变化趋势图 | 第76-77页 |
6.3 企业特征对政府质量奖制度运行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影响 | 第77-8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82-87页 |
7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7.2 对策建议 | 第83-85页 |
7.3 研究不足 | 第85页 |
7.4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