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杂平面的基础隔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8页 |
1.2 工程结构的抗震技术发展 | 第8-10页 |
1.2.1 传统抗震的方法 | 第8-9页 |
1.2.2 积极抗震的方法 | 第9-10页 |
1.3 结构隔震体系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3.1 结构隔震的概念 | 第10页 |
1.3.2 隔震技术的研究发展历史 | 第10-12页 |
1.3.3 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 | 第12-13页 |
1.4 基础隔震的系统组成 | 第13-15页 |
1.4.1 隔震结构的工作原理图 | 第13-14页 |
1.4.2 隔震体系的模型化 | 第14-15页 |
1.5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7页 |
1.6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7页 |
1.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9-30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1.1 工程简介 | 第19页 |
2.1.2 抗震设防要求及工程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3 工程荷载 | 第20页 |
2.2 隔震分析与计算 | 第20-30页 |
2.2.1 隔震层的竖向位置 | 第21页 |
2.2.2 隔震支座规格和力学性能 | 第21-22页 |
2.2.3 隔震支座的布置 | 第22-24页 |
2.2.4 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 | 第24-25页 |
2.2.5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| 第25-30页 |
3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30-41页 |
3.1 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2 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3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| 第36-41页 |
3.3.1 影响地震波的主要因素 | 第36页 |
3.3.2 初选地震波 | 第36-38页 |
3.3.3 地震波调整 | 第38-41页 |
4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| 第41-67页 |
4.1 多遇地震分析 | 第41-53页 |
4.1.1 相对加速度对比 | 第41-42页 |
4.1.2 顶层加速度时程响应 | 第42-45页 |
4.1.3 楼层剪力对比 | 第45-49页 |
4.1.4 楼层层间位移的对比 | 第49-51页 |
4.1.5 楼层位移时程响应 | 第51-53页 |
4.2 罕遇地震分析 | 第53-65页 |
4.2.1 相对加速度对比 | 第53-54页 |
4.2.2 加速度时程响应 | 第54-58页 |
4.2.3 楼层剪力对比 | 第58-60页 |
4.2.4 楼层层间位移的对比 | 第60-62页 |
4.2.5 楼层位移时程响应 | 第62-65页 |
4.3 多遇、罕遇地震下结构地震响应对比 | 第65-67页 |
5 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67-78页 |
5.1 静力弹塑性(Pushover)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1.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| 第67页 |
5.1.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67-70页 |
5.2 结构的侧向加载形式 | 第70-72页 |
5.3 Pushover的分析方法 | 第72-75页 |
5.3.1 能力谱法 | 第72-75页 |
5.3.2 目标位移法 | 第75页 |
5.4 结构的Pushover分析 | 第75-7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6.1 结论 | 第78-79页 |
6.2 展望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