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4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16-21页 |
1.2.1 珍贵树种的价值 | 第16-17页 |
1.2.2 珍贵树种发展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珍贵树种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9-21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3.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| 第21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 调查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福州市森林资源现状与珍贵树种发展的必要性 | 第24-30页 |
2.1 福州市资源现状 | 第24-26页 |
2.1.1 自然条件 | 第24页 |
2.1.2 森林与植物资源 | 第24-25页 |
2.1.3 福州市绿化与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| 第25-26页 |
2.2 森林城市建设中应用珍贵树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6-28页 |
2.2.1 发展珍贵树种的必要性 | 第26-27页 |
2.2.2 发展珍贵树种的可行性 | 第27-28页 |
2.3 珍贵树种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| 第28-29页 |
2.3.1 树种与环境优势 | 第28页 |
2.3.2 土地资源丰富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珍贵树种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0-43页 |
3.1 福州市珍贵树种资源及应用现状 | 第30-32页 |
3.1.1 福州市珍贵树种的种类与特性 | 第30-31页 |
3.1.2 福州市珍贵树种的应用价值 | 第31-32页 |
3.2 福州市珍贵树种的应用现状 | 第32-37页 |
3.2.1 珍贵树种应用的种类 | 第32页 |
3.2.2 珍贵树种的应用效果 | 第32-37页 |
3.3 次生林经营与保护 | 第37-40页 |
3.3.1 次生林保护的重要性 | 第37-39页 |
3.3.2 次生林保护现状 | 第39页 |
3.3.3 次生林保护对于发展珍贵树种的价值 | 第39-40页 |
3.4 珍贵树种人工林 | 第40-41页 |
3.4.1 珍贵树种人工造林现状 | 第40-41页 |
3.4.2 珍贵树种人工林的功能 | 第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森林城市建设珍贵树种的选择与应用 | 第43-58页 |
4.1 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| 第43-46页 |
4.1.1 城区绿化工程 | 第43-44页 |
4.1.2 绿色村镇工程 | 第44-45页 |
4.1.3 绿色通道工程 | 第45-46页 |
4.1.4 绿色屏障工程 | 第46页 |
4.2 城市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| 第46-48页 |
4.2.1 生物多样性保护 | 第46-47页 |
4.2.2 森林提质 | 第47-48页 |
4.2.3 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 | 第48页 |
4.3 城市森林产业体系建设 | 第48-50页 |
4.3.1 森林生态旅游体系 | 第48-49页 |
4.3.2 非木材经济 | 第49页 |
4.3.3 用材林基地建设 | 第49-50页 |
4.4 城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| 第50-52页 |
4.4.1 珍贵树种文化传承 | 第50页 |
4.4.2 珍贵树种文化园 | 第50-51页 |
4.4.3 古树名木 | 第51-52页 |
4.5 重点树种应用途径 | 第52-57页 |
4.5.1 福建青冈 | 第52-54页 |
4.5.2 闽楠 | 第54-55页 |
4.5.3 福建柏 | 第55-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措施与建议 | 第58-62页 |
5.1 存在问题 | 第58-59页 |
5.1.1 珍贵树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| 第58页 |
5.1.2 对次生林经营的重视程度不够 | 第58页 |
5.1.3 发展珍贵树种的技术储备不足 | 第58-59页 |
5.1.4 种植材料不足 | 第59页 |
5.2 措施建议 | 第59-61页 |
5.2.1 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珍贵树种 | 第59页 |
5.2.2 充分利用天然林中珍贵树种资源 | 第59-60页 |
5.2.3 发展四旁植树 | 第60页 |
5.2.4 加强种植材料的培育 | 第60页 |
5.2.5 加强科研与技术开发 | 第60页 |
5.2.6 调动市民积极性促进全民参与 | 第60-6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2-65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讨论 | 第63页 |
6.3 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0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