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6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8-10页 |
三、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0-15页 |
四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: 奚琴于中国和朝鲜的历史机缘 | 第16-27页 |
一、奚琴起源时代的再度分析 | 第16-22页 |
1. 有关记载奚琴的唐代文献 | 第17-20页 |
2. 奚琴早期(唐宋时期)称谓的讨论与阐述 | 第20-22页 |
二、奚琴传入朝鲜的历史机缘 | 第22-26页 |
1、奚琴最早在朝鲜的出现 | 第22-24页 |
2、奚琴在高丽时期的定位 | 第24页 |
3、奚琴由中国传入朝鲜的条件因素 | 第24-26页 |
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: 奚琴于中朝两地传承中的形制发展 | 第27-46页 |
一、奚琴在中国的形制衍变轨迹 | 第27-34页 |
1 奚琴的早期形制 | 第27-28页 |
2 传统奚琴形制图案出现在西夏石窟 | 第28-30页 |
3 A类胡琴(即奚琴类筒状胡琴)在元后的隐匿与出现 | 第30-31页 |
4 成熟期-----奚琴类筒状胡琴在明清时期的形制完善与衍生 | 第31-34页 |
二、奚琴在朝鲜的形制演变 | 第34-42页 |
1、朝鲜历史中奚琴的传统形制 | 第34-37页 |
2、二十世纪奚琴在朝鲜半岛的改革 | 第37-42页 |
小结 | 第42-43页 |
余论与补充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: 奚琴流传地域的变迁及功能角色的阐述 | 第46-61页 |
一、中国奚琴在广袤地域的流变及相关功能 | 第46-54页 |
1、追溯奚人的生活地域及"西迁" | 第46-48页 |
2、北宋----奚琴"南迁"并在宫廷"崭露头角" | 第48-49页 |
3、南宋-----奚琴再次"南迁,"在勾栏瓦舍与宫廷的并列活跃 | 第49-53页 |
4、衍生后-----奚琴类筒状胡琴的全国性扩散 | 第53-54页 |
二、朝鲜奚琴-----地域集中性的传承与功能表现 | 第54-60页 |
1、高丽与朝鲜王朝时期的奚琴传承与功能归纳 | 第54-57页 |
2、当代-----南北朝鲜的奚琴独立发展 | 第57-60页 |
小结 | 第60-61页 |
总结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