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生态屏障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·我国生态屏障建设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我国生态屏障建设主要途径 | 第14-16页 |
·植被保护、恢复及重建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生态农业技术 | 第15-16页 |
2 生态屏障的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6-22页 |
·生态系统演替 | 第16-17页 |
·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| 第16-17页 |
·生态系统演替与生态屏障建设 | 第17页 |
·可持续发展 | 第17-18页 |
·可持续发展内涵 | 第17-18页 |
·生态可持续与生态屏障建设 | 第18页 |
·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生态系统管理基本原理 | 第19页 |
·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屏障建设 | 第19页 |
·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| 第19-22页 |
3 生态屏障影响因素和表征因素分析 | 第22-28页 |
·影响生态屏障建设的因素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区域差异 | 第22页 |
·气候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植被因子 | 第23页 |
·下垫面性质 | 第23-24页 |
·人类活动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屏障的表征因素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关键生态过程及作用 | 第25页 |
·生态系统结构 | 第25-26页 |
·土壤因子 | 第26页 |
·对气候因素的反馈 | 第26-27页 |
·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| 第27页 |
·行为地理效应 | 第27-28页 |
4 生态屏障功能及特性分析 | 第28-35页 |
·生态屏障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·目标定向性 | 第28页 |
·经济复合性 | 第28页 |
·区域分异性 | 第28-29页 |
·功能动态性 | 第29页 |
·生态屏障的功能 | 第29-35页 |
·净化 | 第30页 |
·调节与阻滞 | 第30页 |
·土壤保育 | 第30-32页 |
·水源涵养 | 第32-33页 |
·生物多样性保育 | 第33页 |
·生产力 | 第33-34页 |
·辐射功能 | 第34-35页 |
5 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生态屏障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 | 第35-41页 |
·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36-41页 |
6 普定后寨河流域生态屏障效益评价 | 第41-54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41-46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41-42页 |
·流域结构 | 第42-43页 |
·气候 | 第43-44页 |
·流域植被 | 第44-45页 |
·社会经济状况 | 第45-46页 |
·案例评价 | 第46-52页 |
·普定后寨河层次模型构建 | 第46-47页 |
·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| 第47-49页 |
·确定评价标准 | 第49-51页 |
·指标评估计算 | 第51-5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3页 |
·问题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和科研情况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