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诗歌论文

《宋诗选注》研究二题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绪论第8-10页
第一章《宋诗选注》“六不选”标准第10-36页
    一、学术史回顾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钱锺书《宋诗选注》“六不选”成因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师承陈衍宋诗观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钱锺书对宋诗“偏爱”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不可回避的政治历史原因第15页
    三、“六不选”标准之审美探析第15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格式审美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诗选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诗歌独创性问题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诗歌接受的深远性第23-24页
    四、与程千帆《宋诗选》诗选标准之比较第24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归置一处的原因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诗选标准的具体呈现第25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诗选标准的研究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五、检讨《宋诗选注》对“六不选”原则的贯彻情况第34-35页
    六、小结第35-36页
第二章《宋诗选注》“考镜源流”第36-59页
    一、学术史回顾第36-37页
    二、“考源”体现的“诗”“史”关系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考源”本身就是史的追溯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史骨”——史必征实且史蕴诗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“诗心”——诗据史笔且诗可凿空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“诗史互证”释诗法第39-40页
    三、《宋诗选注》“考源流”内容第40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字词句式之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用典隶事之变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录入考证之实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人物流派之沿第49-51页
    四、《宋诗选注》“考源流”策略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以退为进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曲喻识真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打通还圆第55-57页
    五、“考镜源流”的影响及意义第57-59页
结语第59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4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及优化路径研究
下一篇:河南固始方言词汇的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