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英语缩写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 基流与非点源污染 | 第18-31页 |
1.2.1 基流的定义及产生机制 | 第18-20页 |
1.2.2 基流的影响因子 | 第20-21页 |
1.2.3 基流分割 | 第21-28页 |
1.2.4 基流非点源污染 | 第28-31页 |
1.3 LOADEST、SWAT模型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| 第31-43页 |
1.3.1 LOADEST模型 | 第31-36页 |
1.3.2 SWAT模型 | 第36-43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思路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43-46页 |
1.4.1 选题依据 | 第43-4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44-45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45-46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55页 |
2.1 流域概况 | 第46-49页 |
2.1.1 自然环境状况 | 第46-48页 |
2.1.2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| 第48页 |
2.1.3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48-49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49-55页 |
2.2.1 基础数据的获取 | 第49-50页 |
2.2.2 基于LOADEST模型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 | 第50-53页 |
2.2.3 基流分割定量 | 第53页 |
2.2.4 基流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割定量 | 第53页 |
2.2.5 气候变化情景下基流非点源污染变化的定量评估 | 第53页 |
2.2.6 模拟结果及适用性评价统计指标 | 第53-55页 |
第三章 长乐江流域基流的定量与分析 | 第55-75页 |
3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3.2 基于非线性水库-出流算法的基流分割定量 | 第56-59页 |
3.2.1 非线性水库-出流算法 | 第56-57页 |
3.2.2 退水分析与非线性水库-出流算法参数率定 | 第57-59页 |
3.3 基流分割方法比较 | 第59-61页 |
3.3.1 线性水库-出流假设 | 第59-60页 |
3.3.2 Kalinin法 | 第60页 |
3.3.3 双参数递归数字滤波(ERDF) | 第60-61页 |
3.4 基流分割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3页 |
3.4.1 非线性水库-出流算法参数的率定 | 第61-67页 |
3.4.2 基流分割定量 | 第67-7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长乐江流域基流非点源污染定量与分析 | 第75-99页 |
4.1 引言 | 第75-76页 |
4.2 基流负荷分割模型的构建 | 第76-79页 |
4.2.1 基流负荷分割算法的推导与应用 | 第76-78页 |
4.2.2 RTSA基流负荷消退系数的计算 | 第78-79页 |
4.3 基于RTSA的基流负荷分割定量 | 第79-85页 |
4.3.1 RTSA参数率定及验证 | 第79-81页 |
4.3.2 气象因子与基流负荷消退系数 | 第81-84页 |
4.3.3 RTSA与LOADEST基流负荷定量的比较 | 第84-85页 |
4.4 基流负荷分割结果与讨论 | 第85-97页 |
4.4.1 年际变化 | 第85-90页 |
4.4.2 季节变化 | 第90-96页 |
4.4.3 趋势变化 | 第96-9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五章 长乐江流域基流非点源污染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99-123页 |
5.1 引言 | 第99-100页 |
5.2 基于SDSM模型的气候变化情景构建 | 第100-106页 |
5.2.1 统计降尺度原理 | 第101-102页 |
5.2.2 SDSM模型 | 第102页 |
5.2.3 数据来源 | 第102-103页 |
5.2.4 预报因子的选择 | 第103-104页 |
5.2.5 统计降尺度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| 第104-106页 |
5.3 SWAT模型在长乐江流域的应用 | 第106-111页 |
5.3.1. SW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| 第106-107页 |
5.3.2. SWAT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5.3.3. SWAT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| 第109-111页 |
5.4 气候变化条件下基流负荷定量结果与分析 | 第111-122页 |
5.4.1 长乐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| 第111-112页 |
5.4.2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| 第112-114页 |
5.4.3 气候变化对总径流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| 第114-117页 |
5.4.4 气候变化对基流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 | 第117-12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3-127页 |
6.1 主要成果与结论 | 第123-125页 |
6.2 创新和特色之处 | 第125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