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王骥德《曲律》的审美追求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以声律、修辞和结构为重点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讲究韵律,构建和谐 | 第10-13页 |
一、宫调严密 | 第10-11页 |
二、腔调圆润 | 第11-12页 |
三、声调清俊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锤炼语言,力图精妙 | 第13-16页 |
一、字求精炼 | 第13-14页 |
二、句重奇巧 | 第14-15页 |
三、章讲周密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注重结构,追求浑圆 | 第16-19页 |
一、自身严整 | 第16-17页 |
二、整体圆融 | 第17-18页 |
三、连缀自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以人物、情节和主题为核心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刻画人物,突出本色 | 第19-22页 |
一、虚实相生 | 第19-20页 |
二、本色当行 | 第20-21页 |
三、可演可传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看重情节,必备文采 | 第22-25页 |
一、张弛有度 | 第22-23页 |
二、合情合理 | 第23-24页 |
三、情采兼备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关注主题,强调真情 | 第25-29页 |
一、摒弃道学 | 第25-26页 |
二、曲尽人情 | 第26-27页 |
三、凸显真性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以借鉴、变革与创新为原则 | 第29-39页 |
第一节 离则两伤,合则双美 | 第29-32页 |
一、不溢美,不隐恶 | 第29-30页 |
二、尺有短,寸有长 | 第30-31页 |
三、偏则废,兼则昌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曲随时变,调以地异 | 第32-35页 |
一、时间之维 | 第32-33页 |
二、地域差异 | 第33-34页 |
三、求变追新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去陈避俗,守正创新 | 第35-39页 |
一、规矩绳墨 | 第35-36页 |
二、别具匠心 | 第36-37页 |
三、雅俗共赏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后记 | 第41-4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