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1页 |
1.1 电致变色概述 | 第10-21页 |
1.1.1 电致变色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电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| 第11-15页 |
1.1.2.1 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| 第11-12页 |
1.1.2.2 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 | 第12页 |
1.1.2.3 导电聚合物 | 第12-15页 |
1.1.3 电致变色材料性能指标 | 第15-16页 |
1.1.4 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及应用 | 第16-21页 |
1.1.4.1 器件的结构 | 第16-18页 |
1.1.4.2 器件的应用 | 第18-21页 |
1.2 电致变色材料的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3 自修复材料的导入 | 第22-23页 |
1.4 自修复材料分类 | 第23-29页 |
1.4.1 埋植型自修复体系 | 第23-24页 |
1.4.2 本征型自修复体系 | 第24-29页 |
1.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线性结构的三苯胺类自修复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 | 第31-42页 |
2.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流程 | 第32-33页 |
2.2.1 目标分子结构的设计 | 第32-33页 |
2.2.2 三苯胺类自修复电致变色聚合物PPFMA的合成及薄膜制备 | 第33页 |
2.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33-40页 |
2.3.1 聚合物TPFMA分子结构表征 | 第33-34页 |
2.3.2 电致变色性能 | 第34-37页 |
2.3.2.1 循环伏安曲线 | 第34-35页 |
2.3.2.2 紫外-可见光吸收曲线 | 第35页 |
2.3.2.3 响应时间 | 第35-37页 |
2.3.3 自修复性能 | 第37-40页 |
2.3.3.1 热可逆性能研究 | 第37-38页 |
2.3.3.2 修复效率 | 第38-39页 |
2.3.3.3 修复过程 | 第39-4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网状结构的三苯胺类自修复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 | 第42-53页 |
3.1 实验流程 | 第42-43页 |
3.1.1 目标分子结构的设计 | 第42-43页 |
3.1.2 网状三苯胺类自修复电致变色聚合物SBMA的合成及薄膜制备 | 第43页 |
3.2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43-51页 |
3.2.1 聚合物PPFMA分子结构表征 | 第43-44页 |
3.2.2 电致变色性能 | 第44-48页 |
3.2.2.1 循环伏安曲线 | 第44-45页 |
3.2.2.2 紫外-可见光吸收曲线 | 第45-46页 |
3.2.2.3 响应时间 | 第46页 |
3.2.2.4 着色效率 | 第46-48页 |
3.2.3 自修复性能 | 第48-51页 |
3.2.3.1 热可逆性能研究 | 第48页 |
3.2.3.2 修复效率 | 第48-50页 |
3.2.3.3 修复过程 | 第50-5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自修复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 | 第53-57页 |
4.1 封装流程 | 第53-54页 |
4.2 循环伏安曲线 | 第54-55页 |
4.3 响应时间 | 第55页 |
4.4 PPFMA器件存在的问题 | 第55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7-60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57-58页 |
5.2 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58页 |
5.3 本论文的不足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68-69页 |